基于市场需求构建提升职业教育针对性的模型摘要: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尖锐矛盾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原因是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和办学。因此,基于市场需求构建提升职业教育市场针对性的模型,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极为迫切。通过模型的建立,使职业院校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各行各业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信息,从而使职业教育形成一种动态、灵活、及时调整的办学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经济贡献率。关键词:职业教育;市场需求;针对性一、基于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市场针对性的意义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的设置,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因为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所以又应该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因此,在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中,提高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既是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提高职业教育吻合度实质就是提升职业教育市场针对性,使其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也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能否获得充足实用的技能人才的供给。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上移,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具备的专业技能与岗位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但在劳动力总体相对过剩、就业岗位短缺的形势下,高技能人才需求却又得不到有效供给,企业感到“找高级工比找工程师难”。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的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尖锐矛盾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是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结构性就业矛盾。以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模式,在高校毕业生中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分配找工作,长期以来,这使得高校开设的专业不注意与市场的需求结合。当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后,毕业生分配由过去的“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职业院校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对就业市场供求信息反应迟钝,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具体表现为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职业院校不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没有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设置专业、调整招生规模,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而是视自身条件办学,有什么条件、什么专业热门就开办什么专业,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程,造成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特色不明显,发展模式趋同,教育质量下滑,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不能为市场所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毕业生就业难,使得毕业生就业率低,特别是对口就业率低。职业教育为社会、为经济、为个人发展的功能被弱化。二、基于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教育针对性模型的构建职业教育的培训目标决定了其培养的大多数对象将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实现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针对性对接的吻合度也包括产业、行业和工作岗位的不同层面。第一,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结构要与社会就业结构相协调,如职业学校在校生所学专业的三次产业分布要与所在区域社会就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例大体相当;第二,专业大类的毕业生规模应当与相关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体平衡;第三,各个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要与就业岗位的专业需求基本对口。如果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就会形成结构性失调,如不及时调整,必将带来很多负面效应。一是造成行业性技能人才紧缺,影响行业经济发展;二是不利于就业,形成结构性失业;三是影响个人就业质量。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各行各业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信息,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形成一种动态、灵活的机制,不断适应经济变革和市场变化,使其培养的毕业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就需要在企业、职业院校间依托市场需求形成一个针对性对接机制模型。(一)提升职业教育市场针对性模型的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