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湖南省茶陵县世纪星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理想》第一课时教案主备人备课时间第1课时备课组长签名教研组长签名教学内容理想教案第一课时个性化备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熟练朗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诗人用异彩纷呈、含义深刻的形象比喻,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精髓,并做到熟读成诵。2.联想想像法。诗歌主要赞美理想,富含哲理性,这就使得诗作的广度和深度大为拓展。学习这首诗,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教学重点诵读;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2.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理想,一个诱人的字眼,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二:明确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三、自学自测⑴资料链接①.关于作者:流沙河,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生于四川成都。幼学古文,做文言文。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因在《星星》诗刊上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草木篇》(五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长期搁笔。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诗情勃发,创作走向成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人流沙河前半生很坎坷,历经共和国几个重大时期,遭遇一些重大事件,但仍坚持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奋斗。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理想》一诗正是他的人生体悟。代表作有散文诗《草木篇》、诗《故园六咏》、《就是那一只蟋蟀》等,诗论《十二象》及《庄子现代版》。流沙河诗歌的突出特色在于:1.感情真挚而深厚。他的一些成功之作几乎都是以个人的亲身感受出发写成的,包孕着诗人的兴际遭遇,如《妻颂》《故园六咏》《就是那一只蟋蟀》等。2.学识同诗情相结合,科学性同幻想相结合,构思奇巧,富于浪漫色彩。在当代诗坛上颇显特色,如受到普遍赞扬的《太阳》。3.注重吸收古典诗词、民歌和新诗的特点,追求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从形式上看,流沙河的诗作无一定之规,有的异常规整,是标准的新格律诗;有的长短句相间,颇有词牌、小令之风;有的则行段很不整齐,是标准的自由诗体。⑵自测、①反复诵读,感知诗歌诗歌语言除了凝练、跳跃、含蓄外,还富有音乐美,朗读是最能直接地感受到诗歌音乐美,朗读能加深对诗歌意思和感情体会。朗读诗歌要把握节奏,明确诗歌感情基调,读出恰当语气。友情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②朗读实践1学生放声自由诵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2教师范读全诗,让学生更好把握节奏,注意停顿,区分句子中词语轻重缓急3.学生集体朗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③完成下列加点的字音及词义:可望不可即:能够望见但不能接近。现常比喻目前还不可能实现的事物。洗濯zhuó:用水或汽油、煤油等物去掉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