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3.学习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预习导学:1.并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汲取()持之以héng()一shì无成()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不言而喻:一事无成:3.议论文知识点。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有补充栏:教学过程:一、导入。头脑转转转。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1+1=补充栏:备注:备课老师没有分学时,请上课老师根据学情科学安排,建议适当多安排点时间对学生进行议论文学习的指导和训练。3+4=学生思考后交流,并明确:除常规算法外还可以有如下结果:1(月)+2(月)=1季度3天+4天=1周还可以举例。如8小时+16小时=1天等。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预习检测。1.默写词语,或给加横线的字注音。2.口述词语的意思。汲(jí)取:吸取。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根深蒂(dì)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孜孜(zīzī)不倦:勤勉的样子。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锲(qiè)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3.议论文知识点。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和论据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四、问题探讨。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是否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不是。作者文章开头这样的写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好处?2.既然许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告诉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事物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请在文中找出答案。3.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4.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用了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例子文中列举了几个例子,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概述一下这两个例子。5.我觉得文中的例子太少,你还能为作者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请模仿文中举例子的方法为作者在写一个论据。例如:牛顿:苹果砸头的故事,发现了万有引力。鲁班:发明锯子,是受小草割手的启发。伽利略:摆的定律黄道婆:纺织瓦特:蒸气机的发明。6.无论是作者,还是我们同学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卓有成就的名人,那么我们在座的这些人是否也具备这种创造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让同学们相信你自己就具有这种创造力:实验一: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用一张纸代替桌面,让学生尝试试验)实验二:算24点用5/6/3/3这四张牌,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每张牌只能用一次。生交流后明确,有如下几种算法:5×6-(3+3)=245+3)×(6-3)=243×5+6+3=24(5-3÷3)×6=24(5-3+6)×3=24教师小结:由此可见,并不只是那些卓有成就的人,我们任何人都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但是由于人们对待自己的思维灵感的方式不同,还是出现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