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尺度(Scale):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3)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4)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科学。(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生态系统在景观中形成斑块(patch))5)全球生态学(globalecology):研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其主要理论为:地球表面温度和化学组成受地球所有生物总体的生命活动所主动调节,并保持动态平衡。第一章生物与环境6)环境(environment):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7)生境或栖息地(habitat):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所处的物理环境。8)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9)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interaction):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10)反作用(counteraction):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表现在生物的影响改变了环境因子的状况。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lawofthe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营养物质的量。即: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该种营养物数量极微,就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12)限制因子(Limitingfactor):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叫限制因子。13)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de):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下限和上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14)驯化(acclimation或acclimatisation):如果一个种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种耐受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这一过程叫驯化。15)休眠(dormancy):当环境条件超出了生物的适宜范围(但不能至死),生物常常进入休眠(不活动)状态,来抵御暂时的不利环境。16)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17)适应组合(adaptivesuits):生物对特定环境条件所表现出的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第二章能量与环境---光、温度18)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生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方式。19)长日照植物(longdayplant):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等。20)短日照植物(shortdayplant):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等。21)冷害(colddamage):温度在冰点以上,但低于喜温生物对温度的耐受下限而使生物受害或死亡。22)冻害(freezeinjury):冰点以下低温使生物体内形成冰晶,蛋白质失活变性造成生物受害或死亡。23)耐受冻结(freezingtolerance):少数动物能够耐受一定程度的身体冻结,而避免低温伤害。如潮间带贝类。24)超冷现象(supercooling):动物(昆虫)体液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而不结冰的现象。25)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zero):生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26)有效积温法则(ruleofeffectivetemperaturesummation):植物和变温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这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常数,称为有效积温。1/627)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effect):低温作为一种刺激物起作用,诱导或促进植物的发育和开花。这种经过低温诱导的植物的发育或繁殖,称为春化作用。28)异温动物(heterothermy):常温动物中具有休眠习性,在冬眠过程中体温降低的动物(熊)。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