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高淳外国语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二人教新课标版一、学习目标:1.重点揣摩、品味地道的京白语言和幽默的文风。2.探讨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问题。二、教学过程(达标简案)(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萧乾和沈从文被称为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这篇文章《吆喝》包含他者对老北京吆喝声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民俗风情和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作者用纯粹的京腔、京味表现了老北京的吆喝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揣摩、品味这地道的京白语言和作者幽默的文风。(二)、揣摩、品味语言1、这么多的吆喝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教师可以先示范一处吆喝声,然后进行分析,给学生示例。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吆喝,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说明喜爱的理由。2、试着概括出北京吆喝的特点。明确:(1)以地道的北京口语来写吆喝,多用儿话音,有的押韵,有的采用修辞。(2)吆喝词有的直呼其名,有的告诉“制作过程”,有的体现“原料价格”,还有的告诉我们“口味形状”。3、欣赏著名的相声演员表演的吆喝声,感受浓浓的京味文化。(三)、拓展提升我们听了这吆喝声,仔细想想在过去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吆喝还有没有作用?请具体说说。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对吆喝声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教师展示相应的材料:为了保护那些正在失去的声音,目前,国内一些城市纷纷发起“拯救声音”的行动。北京崇文区文化馆民俗文化艺术团曾专门搞过一场表现叫卖声的演出,深受欢迎。2004年,中国叫卖大王臧鸿老先生出版了他自己演唱的民俗CD《老北京吆喝》。正在消失的南京吆喝,也受到重视。2005年,南京举办了“南京吆喝大赛”,2006年该市还在学生中举办了“暑期吆喝免费培训班”。南京市拟将“南京吆喝”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吆喝声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保护、热爱它。(四)、总结全文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中的文化遗产。萧乾用自己笔记下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吆喝声,我们同学也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去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我想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将深深地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三、《吆喝》课内检测①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②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气“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1.第①段中介绍了哪几种叫卖的方法?第②段中写了几种吆喝的声调?2.文中的吆喝声都带有浓郁的__________特色。体会一下,作者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3.文中说,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请你为自己所喜欢的食品或饮料设计一个口头广告。四、《吆喝》课外检测(1)有感情朗读课文(2)完成语文评价手册P76-77【阅读探究】4【拓展提升】五、参考答案1.第①段中介绍了哪几种叫卖的方法?第②段中写了几种吆喝的声调?答:叫卖的方法:①吆喝制作的过程;②借甲物形容乙物;③戏剧性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