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社会课题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与社会课型新授第1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2.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3.增进热爱社会的情感,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及融入社会的能力教法学法举例法讲授法教具学具准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一、查学诊断1.我们通过哪些方式感受社会生活?2.社会是怎样形成的?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二、示标导入(1)你知道《鲁滨逊漂流记》和印度狼孩的故事吗?(2)鲁滨逊在孤岛生活的28年有没有完全脱离人类社会?(3)狼孩与我们常人有什么区别?教师活动:这两个特殊的故事,都告诉我们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我与社会》,感受社会生活,分析自己的身份与社会关系。(板书课题)三、导学施教目标导学一:感受社会生活1.有一个词叫“自给自足”,请思考:(1)在现代社会,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吗?(2)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方面和社会相关?(3)说说我们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和社会各行业有什么样的联系?2.阅读第2页四个情境,回答:(1)你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到农村、社区、工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进行社会调查;阅读报纸、收看电视;上网查询;等等。(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感受到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感受到国家正在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感受到自己能够学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感受到自己需要提高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等。3.图片欣赏: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给你什么感受?(内容见幻灯片)得出结论: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4.阅读教材第3页探究与分享:你有类似的经历吗?暑假里,哪些事给你的印象深刻,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们分享。说一说:从小到大,你参与的社会生活有没有变化?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4.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2017年6月5日开始,我市各中小学来到巴音花,实地参观,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也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5.讨论:你认为研学旅行对中学生有什么意义呢?(即走进社会,感受社会生活有哪些意义?)6.欣赏几张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些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是怎样形成的?结论: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目标导学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1、理解第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的名言,得出结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2.出示几张图片,猜猜他们是什么关系?你对这样的社会关系网是如何理解的?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3.阅读分析第5页探究与分享:(1)你现在的身份有哪些?请你写出至少四个身份。(2)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3)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如未曾谋面的亲戚、爸爸的同事、同学的父母、学校的校工,你分别应该怎样介绍?(4)同学之间分组、分角色扮演不同的身份分别作自我介绍,感受一下不同身份的不同社会关系!得出结论: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4.知识总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怎样?5.理解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1)自己阅读教材5页相关链接理解(2)练一练:判断下列社会关系四、练测促学1.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形式可以是(D)①参加社会公益活动②辍学到发达地区打工③到敬老院进行献爱心活动④开展助人为乐、学习雷锋活动⑤不上学到灾区当志愿者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D.①③④2.2017年7月,期末考试一结束,巴彦淖尔市二中初二年级同学,开始了他们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