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本课学习过程中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教学设计突出朗读指导,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尤其是借助资料理解这一方法的充分运用。因此,本教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理解。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了解多音字“单”,会写“芙、蓉、洛、壶”等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3.想象古诗画面,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导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你最喜欢哪首?和大家分享一下吧!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相机板书:古诗三首)3.导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唐诗中的两篇精粹——《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教师相机板书: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和学习古诗的兴趣,为新诗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初步感知。1.学生自学古诗,解决生字读音问题。2.学生小组内展示自学成果,并交流课前搜集的古诗背景和作者的相关资料。3.交流《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及作者资料。2/5课件相机出示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4.课件出示生字——芙、蓉、洛、壶,指生读并组词(1)读准字音。注意读准翘舌音“蓉”,边音“洛”。(2)指导书写。“芙、蓉、壶”都是上窄下宽的字,“洛”左窄右宽。5.借助注释想想题目的大体意思。(生自由汇报。)生:“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送”是送别的意思。生:“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师: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我”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与朋友分别时,诗人是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情感来读课题。(读出对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习和组内交流,能够加深内容的记忆有利于接下来对诗句深入的学习。(二)诵读古诗。1.再读古诗。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停顿、读正确、读流利。2.教师指导朗读,读出节奏美。3/5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同学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3.自读自悟。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4.集体交流——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三)重点品悟。1.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学生默读,找出诗句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根据注释,说一下前两句诗的意思。雨、江、楚山。迷蒙带有寒意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瀚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孤单的楚山。2.感受作者含蓄的离别情怀。(1)课件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