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回顾鲁迅生平;2、识记并运用“攒、拗、确凿……”等词;3、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二)过程与方法:4、口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三)情感与德育:6、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教学重点: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教学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方法: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4、“四步教学法”:第一步:预习质疑;第二步:讨论释疑;第三步:审美鉴赏;第四步:练习巩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新鲜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童年的确是一个多么令人回想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在我们即将离别童年的今天来学习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另有一番体会。二、学生自学(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jié)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luò)珊瑚(shānhú)攒(cuán)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jiàn)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书塾(shú)拗:ǎo拗断ào拗口niù执拗-宿:sù宿儒xiù星宿xiǔ一宿折:zhé折断shé折本zhē折腾系:xì关系jì系住(二)解释下面的字词:确凿:确实无误。轻捷:轻快敏捷。缠络:缠绕。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罕:稀少。至:到。渊博:(学识)精深广博。消释:消融,熔化。宿儒:素有声望的博学之士。宿:年老的,久经其事的。人声鼎沸:人声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四足的。(三)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至三十八岁,为《新青年》写稿时始用“鲁迅”笔名(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专集。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周氏三兄弟与宋氏三姐妹齐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四)写作背景(1)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指晚上,这里指老年。原来的意思是早晨开的花到晚上凋谢了去拾,这里指老年回忆童年的事。原名《旧事重提》。这部集子里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2)本文是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往事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的依恋和向往之情。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鲁迅先生由于受北洋军阀迫害,愤然离京,到达厦门。他本想与创造社合作干一番事业的,但到达厦门后的现状却使他大失所望,创造社的同人大都参加北伐去了,他因此失去了战友;而“现代评论派”的势力也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