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重点难点学习水平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识记理解运用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3.受到美的熏陶。突破重点难点设想初读古诗,尝试感悟————披文入境,领悟全诗————拓展迁移,发展能力。教学媒体小黑板,彩图。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3.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5.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后迁居四川江油。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李白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7.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1.读前启发:《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2.回想,试背诵李白的诗。4.认真听。6.初步了解作者。8.了解创作背景。激起兴趣。读准节奏,了解诗意。图文对照,理解词义,诗句的意境。边读边悟,体会全诗意用心爱心专心1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5.边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小结。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亮,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到,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诗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情感。3.讨论交流。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4.熟读成诵。境。说一说,记一记笔记。说说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君”的写法。自学古诗。说说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用心爱心专心2用心爱心专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