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多角度教学设计【课文解读】本文选自沈复的《浮生六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自己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文中那明察秋毫的观察力,特别是那颗鲜活生动、充满奇思异想的童心,使本文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教学设想及依据】本文较为浅显,学生能够自己疏通文字,了解文意。教学时,应以学生自读为主,针对不同能力层级的班级和学生,从不同的训练角度来设计教学,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实现因材施教,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一些方法和规律,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终身受益的目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一、设计角度:诵读二、教学策略:朗读课文,感悟童趣三、实施过程:1、导入:教师激情朗诵自创诗《童年》。2、自由散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3、自由慢读全文一遍,可以摇头晃脑地读。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要求学生读对。5、学生快读全文一遍,以最快的速度自由地读,要求学生读熟。6、指名学生快读全文一次。7、指名学生慢读全文一次。8、讨论:本文是快读好,还是慢读好?(学生从表达感情的角度比较快读与慢读的表现效果)9、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小声地跟读。10、讨论:为什么有的语句要快读?为什么有语句要慢读?为什么有的语句要重读?为什么有的语句要轻读?(要求学生能结合文句所表达的童趣和情感来说明朗读技巧)1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12、指名不同朗读能力层次的学生读文,其它同学从是否实现表情达意方面作评价。教学设计二一、设计角度:译读二、教学策略:理解词句,读懂课文三、实施过程: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2、译文接龙。将学生分成小组读一句,翻译一句。3、译文指导。教师对各小组翻译中的词句设疑,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六字诀”(增、换、删、补、留、调)。4、归类梳理。以某知识点为核心,对文章进行归类、梳理、整理式阅读。例如:(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2)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3)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5)找出文中的成语;(6)找出文中的省略句。(以上由学生分类寻找、整理,并形成阅读笔记)5、师生共同讨论整理的内容(或逐项明确,或整体投影显示):(1)音同形不同的字:砾—唳,鹤—壑,向—项(2)义同字不同的字:察—观—视—见,唳—鸣,素—白(3)字同义不同的字:①观:昂首观(看)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②察:明察(看到、看清)秋毫必细察(观察)其纹理③神:定神(精神、注意力)细视神(感受、想像)游其中④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经常)有物外之趣⑤以:徐喷以(用)烟以(介词,把)丛草为林⑥为:项为(因为)之强以丛草为(当作)林舌一吐而二虫尽为(被)所吞⑦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助词,的)趣心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向项为之(代词,指“昂首观之”)强驱之(代词,指“癞虾蟆”)别院(4)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5)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6)省略句:鞭数十----鞭(之)数十使与台齐----(余)使(目)与劝齐6、布置课堂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可任选文中难句,此略)教学设计三一、设计角度:说读二、教学策略:用“说”的方式带动课文的阅读三、实施过程:1、自由朗读。要求不漏字,不加字,不倒字。2、创造性翻译课文。(1)假如你是童年沈复,这些事是你的亲身经历,你在翻译中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2)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描述童年沈复的故事。(3)假如你是沈复的师长(父母、老师),请你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描述沈复的童年趣事。3、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并说说“趣”在哪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4、说趣事。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你有过与沈复类似的经历吗?(学生自由列举并加以描述)教学设计四一、设计角度:探究二、教学策略:挖掘教材资源,探究童真童趣。三、实施过程:1、出示教学挂图(a、观察蚊飞图b、观察虫斗图c、鞭打虾蟆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自己的想法或疑问导入探究的情境。2、听课文朗读录音,疏通词句,读懂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