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情感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法宝”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推动力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加强。”其中“推动力”指的就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学习的热情、兴趣、动机固然重要,然而情感也很重要,尤其是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一个语言丰富、内心充实、情感细腻的人,对语文的热爱是真挚的,而一个情感冷漠、粗糙的人对语文的厌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培养学生情感积累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语文教师常常困惑,在辅导作文时,想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想激发学生情感的宣泄,想让学生触景即情、触事即理确实很困难。为什么困难呢?究其原因是情感的匮乏,没有情感的积累,再怎么设置情境去激发,都很难让学生爆发出内心的真情实感。知识的积累是有形的、可抓的,而情感的积累似乎是无形的,其实我们也可以把它变成有形的,可塑的。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情感积累。1、善于运用大自然之美,使学生夯实情感基础。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中的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是首当其冲的。我们语文教师从教语文的第一天起,就应着手培养学生感受自然。当春、夏、秋、冬不同季节走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身体去碰触,用各个感官尽情去享受自然之美,去感受身边的植物、动物、山川、河流都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让学生用笔记录下这一切客观事实,同时让学生针对不同的季节,或是不同年的同一季节,记录下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感受,自己对春夏秋冬的理解,对春风、夏日、秋雨、冬雪的情感,记录下自己情绪的波动。这些,不一定在作文时才要求学生去体会,而是在平时的生活中点点记录,丝丝领悟,把它们写在自己的小本上,哪怕是只言片语,只要有情感的触动及时记录,并且时常翻开看看,让大自然的清新时常沁人心扉。其次,利用教材中描写自然的篇章,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如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朱自清的《春》、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不但有大自然的客观之美,而且有对大自然一份浓浓的向往、依恋之情,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积极上进的态度。我们要让学生也怀着这样的一种心情去再次感受春夏秋冬。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生活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让学生及时记录不同年中的春夏秋冬,给自己带来的喜怒哀乐。经过长期的积累训练并把无形的情感痕迹留在珍贵的小本上,可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不仅是感性的,而且是理性的,让学生有了基本的情感基础和良好的学习素养,为作文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2、适时的运用社会效应,使学生提升情感质量。每年中考、高考的作文都紧随时代步伐,对社会有敏锐的洞察力、有深入思考、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无疑写起作文来会得心应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培养学生一种社会情感的积累。比如,可以利用教师节、母亲节、劳动节、植树节、国庆节等一些特殊节日,搞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并让学生及时记录事件及感想。还可以利用一些大事件去启迪学生。在08年四川发生地震以后,学校组织了一次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我让全班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感想写在记录本上。在第二天的语文课堂上我让学生给灾区人民写一封信,在写的过程中,我看到一些学生落泪了,我知道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内心那份责任心被唤醒了。还有08年奥运会的举办,09年祖国60华诞的庆祝,我们分别搞了演讲赛、座谈会,让学生畅谈自己对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祖国60年历程的看法和认识,并明确自己该干些什么。学生谈得很高兴,充满了激情,这些活动学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回报,树立了理想、目标。有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和素材,一定会水到渠成。每次活动后让学生在小本上记录,不等同与作文,不给学生任何的模式和压力,可长可短,不拘一格,只是让学生作为一个成长的记录。3、巧妙运用学生身边的小人物、小事件,使学生深化情感层次。人生百态,每天发生的事很多,而事事都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