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成为未来人才的五大趋势来源:北京商报文章作者:邓琳2009-02-2410:52:23现在,或者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在教育界引起极大关注。日前,在“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研讨会上,一个高中学生道出了广大学子的心声:“如果可以的话,希望新的体制可以对我们稍微温柔一点,多给我们一点自由!”对此,各专家纷纷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基本的教育理念问题,明确改革的方向与目的,“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改革需要高瞻远瞩,需要确立新的教育理想和明确的目标模式”。无论有创造力的人、有良好人格的人,还是社会急需的高级蓝领人才,专家们给出未来我国人才需求的五大趋势。趋势一有创新能力无论在学校,还是在企业,“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对人才的基本“培养目标”和“评判标准”。现实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他们对于自身培养的主动性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来讲,仍只是一个目标。据了解,创造力倾向有随着高考成绩的提高略显下降趋势。一般而言,高考成绩佼佼者多为“死学”、“苦学”的“乖学生”,他们的个性往往较弱,创造力倾向也相应较弱。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日前指出,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发展人的个性,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逐渐使学生由全面发展变成平均发展以及平庸发展,最后的结果是,我国普遍培养出一批被称之为“老实听话、本事不大”的学生,“这跟我们过于强调全面有很大的关系”。杨东平说。在上周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研讨会上,著名教育学者、中国社科院教授李楯很直接地指出,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一点是“鼓励人的个性和尊严的充分发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认为,我国人才的创新能力非常不乐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打破目前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改为给予大学自主招生相当大的权力,以特色办学,或者可以允许大学通过多次选拔而录取学生,使学生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另外,学生们不同程度地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设置、教学方法手段等都是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因素,不少学生很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趋势二有幸福感“培养什么人?我认为要培养幸福的公民。”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局长姚宏昌很干脆地说,因为现在的孩子多数是不幸福的,过大的学业、社会用人压力,使他们越来越多地感受不到幸福。对此,孙云晓提出了“童年恐慌”的概念,也就是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导致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与学习有关的压力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压力,且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巨大的学习压力扭曲了儿童的学业动机和人格发展,导致儿童认知需要缺乏,竞争需要强烈,人际关系不良,使儿童失去快乐,童年过于短暂,甚至导致儿童厌学,厌恶生活,导致有些儿童采用极端手段来逃避压力。目前“童年恐慌”的现象正在整个社会蔓延。“童年本应是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而如今却变得如此沉重,充满了压力、紧张,甚至绝望。”孙云晓认为,我国目前教育评价指标单一,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是导致“童年恐慌”的重要原因。对于“童年恐慌”现象,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解决,这就要社会改变观念,确立现代的成功观,即成功就是发展、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确信自己经过努力是充满希望的。同时,我国还需要改变考试制度、改变学校管理、改变用人制度,即打破惟高学历是用的怪圈,为各类各级人才提供就业机会。重要措施之一是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大各类专业的培训,大力推广证书制度,使职业合格证书成为就业求职最重要的凭证。趋势三有技能孙云晓提到,使儿童有幸福感、生活快乐的办法之一,就是我国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日前最新的一项调查中显示,虽然家长将孩子送往职业学校就读的原因大多看中的是“就业前景”,但家长不愿将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学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对于职业学校的毕业学生不尊重”,所以,有近五成的参与调查者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