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自然第十册第三课给小车安个螺旋桨【教学目标】1.学会用橡筋和螺旋桨给小车安装动力,培养动手能力。2.通过实验了解螺旋桨的作用,激发研究螺旋桨推进器的兴趣。3.进一步认识橡筋的弹力,经历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的关系的研究过程,知道绞紧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4.比较两课中橡筋产生动力的异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了解螺旋桨的作用,激发研究螺旋桨推进器的兴趣。2.进一步认识橡筋的弹力,经历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的关系的研究过程,知道绞紧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教学难点】1.学会用橡筋和螺旋桨给小车安装动力,培养动手能力。2.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教学准备】1.每组学生:小车、螺旋桨、橡筋、支架、木条等。2.教师准备:装有螺旋桨的船和飞机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过程】一、认识螺旋桨。1.让航模小组或船模小组的学生介绍用螺旋桨带动的航模或船模。2.观看装有螺旋桨的船和飞机的图片或影像资料。3.谈话引入:能让螺旋桨装在我们的小车上,让小车运动起来吗?二、安装螺旋桨。1.观察材料。2.讨论:还需要哪些材料来帮忙?怎样组装螺旋桨?怎样使小车运动起来?教师可以适当演示安装。3.动手组装。4.你能用螺旋桨使小车运动起来吗?请个别同学上台演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引出把橡筋绞紧的方法。三、研究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运动的关系。1.引导提出问题:橡筋绞紧的圈数会影响小车的运动吗?2.预测: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怎样的关系?3.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呢?•汇报交流,在交流中一起研讨这个对比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哪些条件需要控制?·如何辨别远近?(起点一样,量出行驶的距离)·怎样绞紧橡筋?·每个实验,橡筋绞紧的圈数如何确定?(区别要大,如第一次20圈,第二次40圈;不能绞得太紧,避免绞断。)·每个实验要多做几次,并及时记录。·实验场地的选择(平坦的地面,如水泥球场等)。4.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交流,分析实验数据。6.归纳:橡筋绞紧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四、讨论。1.两课实验中,橡筋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相同:橡筋都被拉长了。不同:上一课的橡筋是直接拉长的;这一课的橡筋是在绞紧时拉长的。)2.两课实验中,橡筋产生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相同:都是利用橡筋的弹力使小车运动。不同:上一课橡筋带动轮子转动推动小车前进,这一课橡筋带动螺旋桨转动拉动小车前进。)五、拓展,启发学生提出问题。1.提问引导:对于这辆安了螺旋桨的小车,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2.自由选择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验的公平性)3.课堂上有时间就开展研究。鼓励学生课外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