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几种方法大佛小学陈俊明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先导,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培养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就会为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一个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不会问的人,也就无创新可言。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遇到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存有“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另外学生确实懂得太少,无从问起。针对这种学生少问的情况,我在班里经常开展一些提问的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以学过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每组出一些题目进行轮组提问,有的学生会提出,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根据什么?其他组就轮流回答选出最佳的答案,令学生明白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有时学生的提问是很有创意的又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渐渐克服了在堂上提问的恐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三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问题。在这样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感受数学有趣1.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淡化抽象的算理复述,强化直接生活经验,领悟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进行所谓的“算理”式分析,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反而会把学生带进“死胡同”,使本来容易理解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深不可测,产生厌学情绪。例如:在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有这样一道例题:饲养场养白兔12只,黑兔7只,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学生回答:12-7=5(只)有些教师反复强调学生说出算式中的12、7、5只表示的意思,生硬地用这套严密的、抽象的语言分析题意、理解题目,失去的是解题能力,留下的是无效的、无味的空洞文字复述,这样教下去,学生越学越糊涂。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对这一问题最直接最初的理解是:“白兔多一些,黑兔少一些,从12只里去掉7只,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5只。”这样表述顺应小学生思路,适合小学生的经验基础,学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