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九新中国现代化进程(1949年—1976年)【复习策略】l.分阶段把握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大事。1949年—1976年可划分为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时期三个阶段。2.本专题内容与社会热点联系密切,如建国60周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三农问题,在复习这些知识点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l)从反帝反封建及近代化的角度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2)理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及历史意义。(3)探究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异同点。(4)把握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掌握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5)建国以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950年土地改革,1953年—1956年农业合作化,1958年人民公社,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注意每次调整的原因、核心内容及影响。(6)总结这一时期在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3.注意一些易混概念的辨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考点预测】从近三年的新课标高考来看,命题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的理解、农业合作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出现的问题、“双百”方针,建国初期教育成就等内容。在2010年高考备考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60周年),注意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新疆民族团结),理解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中美关系发展(奥巴马访问中国);结合新的情境,理解新中国在科技、教育、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知识整合】考点l、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l.政治建设(1)《共同纲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l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确认其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2.经济建设(1)1949年—1952年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专心爱心用心1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3.外交建树(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4)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考点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1.经济建设(1)中共八大(1956年):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这是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1958年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