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教材分析《食用菌》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中的一课。本课是按照“探究蘑菇的生长环境,观察蘑菇的生长环境——交流有关食用菌的资料——了解蘑菇的繁殖特点,识别有毒蘑菇”的思路编写的。这是在学生对真菌世界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不断扩大对生命多样性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为他们后续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重点:了解食用菌的种类,能通过观察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课堂环境下蘑菇等菌类实物资源的局限性,使学生从感官上对食用菌进行观察与了解受到限制。教学重点和难点突破措施:重点是进行充分、有效的课前准备。一是要学生尽量利用好身边资源,从市场等地方搜集种类尽可能多的食用菌;二是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突破课堂活动中观察类资源的局限性,从多角度、多场景中进行观察认知;三是在教学形式上,以活动为主线,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成课堂教学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①能通过实物、互联网资源及其它信息源,认识更多的食用菌。②能通过实物观察、互联网资源,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2.过程方法目标:①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食用菌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所观察事物的基本形态特征。②亲身经历科学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源等科学探究的过程。③能对网络信息、其它信息源的信息进行有效获取与加工,进而建构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能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②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③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活动为主线”的原则,本课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并辅助以讲授法、谈话、讨论法。此外,在每个活动环节,充分发挥互联网搜索的大信息量、即时查寻、媒体形式多样等优势,让信息技术在课堂活动中的技术支持作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教学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活动准备:师生利用“百度搜索”、图书查阅等形式搜集尽可能丰富的教学资料;收集平菇等一种或几种食用菌,准备放大镜和镊子等观察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之前,同学们已经通过访问、上网等方式了解到一些有关食用菌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共同来梳理一下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二、探究过程1、活动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摆放、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每个同学在整理资料的同时,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设计意图:本课必须依靠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动。课前准备活动是否充分、有效直接决定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否能够得以突破。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生成。2、组织交流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交流主要内容: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学生:(1)下雨后的粪堆旁边(2)下雨后的草丛中(3)在腐败的木头上泼上水后也能长出不少伞状的蘑菇(4)长期遮阴的地方容易长出蘑菇……教师出示课件,向学生呈现真实的蘑菇生长环境。小结:蘑菇生长在潮湿、阴凉的地方。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前搜集整理资料,将零散的信息经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梳理,使学生对蘑菇的生长环境有较为明确的认识。3、组织观察,认识蘑菇的结构,认识蘑菇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蘑菇的外部结构,然后观察蘑菇各部分的特点及内部结构。(特别注意:最好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蘑菇,特别是从野外采到的蘑菇。观察完毕,必须要洗手。)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准备好的几种蘑菇。学生讨论交流一段时间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观察结果。生:蘑菇的上面长着盖。下面长着长长的柄。在盖的下面长有很多褶。有的盖是圆的,有的盖是半圆形的。……教师指导学生将菌柄用镊子剥开,观察菌柄内部结构,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观察结果。生:撕开后,能看到很多丝状的东西。顺着撕开比较容易。……教师:大家看到的菌柄中的丝状物就是菌丝,顺着菌丝就能很容易的把蘑菇剥开。请同学们交流并总结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