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设计理念:1.通过角色的转变,实现文本对话,在交际中体会到看问题“要全面,不表面,不唯一”的道理。2.通过对教材的延伸拓展,体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3.通过“导入激趣”、“人机互动”等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内容,在角色的转变中,实现文本对话,(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在交际中体会到看问题“要全面,不表面,不唯一”的道理。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想听吗?让我们边看边听,想一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1)2.猫头鹰到底能不能当劳动模范呢?老师给大家几种选择,请同学们拿起遥控器(按按按)选择一下你认为正确的答案。a出示题目,学生选择(课件2)猫头鹰到底能不能当劳动模范呢?①当然能当②就它能当③调查后评④不能当b明示选择结果c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答案,没关系,让我们在学习中解决。下面我们就先来读读课文。(二)请同学们自己出声音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确。(三)指名读课文,学生自选读第几自然段。1.在他们读课文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听①听一听他们是不是把字音读准确了②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写了谁?2.(课件3)学生读书,按自然段出示,发现问题纠正读音,请读错的同学再读一遍。(四)理解“耻笑”的含义1.刚才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发现一个词语,我都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你们能不能帮助我理解一下。2.(课件4)出示课件,“耻笑”中的“笑”在文中指什么?下面哪个意思更准确?如果让它当劳动模范,会损害我们鸟国的形象,让外国耻笑。①“笑”指声音和表情。②“笑”指心里的想法。3.学生选择4.明示人数。5.请学生谈理由。6.再次选择(课件5)(五)解决读书前的提问1.(课件6)课文中主要写了谁?凤凰猫头鹰乌鸦麻雀2.这些词语你会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1推荐劳动模范调查3.你能用上这七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提示,要把这些词语都用上)4.结果怎么样呢?你们想不想也参加这次调查,看看结果怎么样?(六)转换角色,学习课文,理解语言。1.学生自选角色,变换角色。扮演乌鸦、麻雀、猫头鹰的分别起立,明确自己的身份。2.师变换角色,发布命令。①乌鸦和麻雀,请你们分别读一读自己说的话,做好准备,一会儿向我汇报。②猫头鹰,请你把乌鸦和麻雀说的话都读一读,想想它们的汇报,你满意吗?3.乌鸦汇报①请乌鸦汇报②出示句子。(课件7)这样一个懒汉,怎么能当劳动模范呢?③你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猫头鹰到底能不能当劳动模范?④那你们就再汇报一遍这句话,告诉我和其它鸟儿猫头鹰不能当。⑤指名多读几遍,我听出来了,你不同意。4.麻雀汇报①请麻雀汇报②我听出来了,你们也不同意。③你们不同意的理由跟乌鸦一样吗?④哪只麻雀再出来汇报一遍。⑤我听明白了,你们也不同意。5.表示不满,发布命令。①我对你们的这次调查,可不太满意。请乌鸦起立a猫头鹰在夜晚干什么?你调查了吗?b你们的调查存在什么问题?板书(要全面)请麻雀起立:a你怎么能以貌取人呢?b我说的话什么意思?c我不需要你们回答。我也指出了你们在调查中的一个问题呀!板书(不表面)②乌鸦、麻雀,你们说怎么办?③我发布二号命令,“你们再去调查!”(七)拓展延伸,进行交际。1.现场调查猫头鹰请猫头鹰到前面,乌鸦、麻雀进行采访。我们的评选要公平公正,不能只听猫头鹰自己介绍自己,怎么办?2.人机对话,调查邻居。(课件8)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要多方调查,才能准确判断,乌鸦、麻雀,你们快向邻居调查吧。3.实景录像(课件9,加解说词)“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说怎么办?4.最后判断,再次汇报。2①我们听了猫头鹰的介绍,又调查了邻居,还亲眼看到了猫头鹰捕鼠的情景,你们说经过这样的调查,猫头鹰能头劳动模范吗?②响应问题:对了,刚才谁选择了“调查后评”和我的想法相同,大王,我就是这个意思。③这回你们都同意猫头鹰当劳动模范了,不过可不能这么汇报,(课件10)请你们用“猫头鹰”和“劳动模范”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