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堂教学十如何申玉辉/重庆一中在1994年没有到重庆之前,我在家种地,对农活比较熟悉,后来研究作文的教学和训练指导,我常常觉得作文教学就如同农民种地,“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宜时””,“打春的萝卜立秋的瓜”,既有四季规律,又各各不同。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的豆”,作文教学常常给我带来许多收获的惊喜。教学生写作文,仿若种庄稼,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各具面目,各具个性心灵的人,我把我的作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归结为“激活生命体验的作文”,因为这其实只是一种常识,就是如同农民就要种地一样的道理,是一种大地上的实践行为。只是这种常识在我们作文教育的认识当中很大程度被忘却了,我们常常有意无意的用一套工厂里的操作方式,用一套完整或散杂的模具把一个个产品压制铸造出来。浙江省慈溪中学黄孟轲老师有一段话很好,和我有共鸣,不妨和大家共同学习。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陷入无路可走或有路难走的困境,有这样几种情况值得我们关注:第一种不少老师把写作玄奥化,他们也认为写作同人的心灵里的东西,但很深奥,靠感悟颖悟灵性等,无法教育,教师无力驾驭作文的指导,结果以虚无的态度看待作文,只能茫然无策,学生在这样的老师作文教学中某种程度上讲只能让学生自生自灭。其实相对于另种老师来说,还是“自生自灭”的好,学生作为一个写作个体的虽然没有从老师的教学得到什么,但“人”的灵气没有被扼杀光,有时倒有几根漏网之鱼,带点原生态的味道,正如康德所说,艺术是一种天生的悟性,我每一届都会碰上一些这样的从农村初中升上来的学生,我倒可以把他内心的还带有原生态状的智性灵气唤醒;我在教学常常碰到的是可怕的是第二种情况,有些老师只是把写作做一种程式化的技术,是一种机械操作的东西,只要抓住了技巧训练,作文水平就可以提高,由此,他们会把各种“法”当成了圭臬,如“开头十法”、“过渡照应六法”、“结尾八法”等等泛滥,现在甚至连名句典故哪里用,用什么,排比对偶怎么用都有一套程序定法范式,市面上有大量的这种技巧方法之类的书。有些老师所谓的教法是让学生先去记熟这些“法理”,再提供相关的范文,然后按“法”就班,步步训练,写出来的文章当然充满这种可怕的“法理”了。这我们看看某些高考的所谓优秀作文便可以知道这些作文是怎么“造”出来的。写作的课堂教学这种情况尤其严重,我在这几年中听了不少老师的作文课,有些还是省市甚至全国性的优质课比赛课很多是这种套路模式;所以这种训练出来的学生作文,没有作为人的智慧与想象,没有一个年轻学生的情感个性特征,更没有青春飞扬的魅力,而是越来越虚,越来越假,长此以往虚假的没有生命个性的不仅仅是作文,连人的基本情感,甚至人的品性也会虚假起来。几年来我的作文教学取得一点成绩,我想主要是对人的关注,把作文教学从外部技术强化训练深入到写作者个性、情感、思维等内化性的关注。我所教每一届学生他们的写作能力里明显的比一般学生要强,不但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自由创作蔚然成风,一半多学生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我的三本书:《写作状态》《体验作文》《作文过程》,是我在作文研究方面的一点探讨成果。这当中我力图想让写作回归一种常识:作文,是一种人人都能达到的,它是一种人生的行为,就像农民在土地上播下自己的种子,能够施肥打叶除虫,它是能够正常长大的。我尝试的是一条让我们学生的人生能够在他的作文中波澜荡漾,能够自由地抵达其生命的蓬勃处的路径。印度有谚语云: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是一场凄凉的悲剧。我想,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做教师的将会成为悲剧里的一个不可能被遗忘的配角.语文教师的毛病是从一个可爱的朋友,一分一秒,一刻一时,一天一年地变成一个杀梦的人。——仿蔡澜语以自省一、如何备好一篇作文课用心爱心专心1.1备课从备学生开始1.2备课以词语为突破1.3备课以表达为目标1.4备课要激活思维空间1.1备课从备学生开始学生目前最大的作文问题是什么学生喜欢现在的作文状态么学生厌恶怎样的训练模式,为什么现在学术上最先进的训练模式是什么,能不能够拿来为我所用,为自己的班级所用这次作文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