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工作态度态度在个体行为中有着重要作用,也是研究个体行为的重要领域。在组织中属于态度范畴的员工满意度、组织承诺、心理契约、组织公民行为等因素对员工行为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而且它们也是考察组织有效性的重要指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态度的结构和性质;描述态度形成的过程及影响态度转变的条件;陈述工作满意度的决定因素;了解工作满意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掌握组织承诺的三部分构成;了解心理契约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基本内涵。本章提要本章目录本章包括:第一节、态度和行为第二节、工作满意度第三节、组织承诺第四节、心理契约和组织公民行为第一节、态度和行为一、态度的含义二、态度的结构三、态度的形成和转变一、态度的含义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的对象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客观事物、人、事件、团体、制度及代表具体事物的观念等。态度作为一种内在心理倾向,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感受,这种感受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满意或不满意。一个人的态度会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动力性的影响。二、态度的结构态度的三个组成成分是:认知、情感和意向。一般而言,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把态度看成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有助于我们理解态度的复杂性和态度与行为之间的潜在联系。但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表明,态度主要是指的三种成分中的情感成分。三、态度的形成和转变态度的形成和转变主要涉及态度形成的过程、态度形成过程中的相关理论和态度的转变三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一)态度形成的过程态度是人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凯尔曼把这个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即服从、同化和内化。一般来说,顺从、同化、内化是个体态度形成或改变原有态度形成新态度的最基本过程。一个态度的形成起初大都始于顺从,逐步形成习惯,最后成为个人稳固的思想、观念。但是,态度的形成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态度形成过程也会有所不同,并不是所有的态度的形成都经过从顺化到同化,再到内化的全部过程,有些态度可能只停留在顺从阶段或内化阶段,有些态度可能由顺从到同化,再从同化到内化不断反复。另外,态度的形成有的还始于个体不知不觉的模仿,尤其是在儿童时代。个性不成熟时期,态度的形成往往始于对父母、教师、朋友、同事、偶像的无意识模仿。(二)态度的一致性与认知失调理论1.态度的一致性个体的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分组成,这三种成分在一般情况下是协调一致的,态度影响人们的行为,态度和行为之间在一般情况下也是一致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三种成分存在着矛盾。个体的各种态度之间存在矛盾,态度和行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许多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们总是寻求态度之间的一致性以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这就意味着个体试图消除态度的分歧并保持态度与行为的一致,以便使自己表现出理性和一致性。当出现不一致时,个体会采取措施以回到态度与行为一致的平衡状态,要做到这一点,要么改变态度,要么改变行为或者为这种不一致找一种合适的理由。(二)态度的一致性与认知失调理论2.列昂·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列昂·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该理论认为,态度与行为之间可能是不一致、不和谐的,而认知失调正是个体所能感受到的不同态度之间或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不和谐。费斯廷格认为,任何形式的不和谐都会导致个体心理上的不适感,如感到紧张、焦虑、不安。这种不适感会促使他试图去减少这种不协调和不舒服。换句话说,个体将寻找使不协调最少的稳定状态。当个人的认知出现了不协调之后,他会不会设法降低不协调还取决于三方面因素:①导致不协调因素的重要性,②个体认为他对于这些因素能施加的影响程度,③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奖励的强度。费斯廷格认为解决不协调关系的方式有下列几种:①改变其中一项认知元素,使双方趋于协调。②增加新的认知元素,为自己寻找合理的辩护。③强调某一种认识元素的重要性。(三)态度形成的转变影响态度转变的四个主要条件:其一、态度转变幅度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