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戏剧艺术的分类第一页,共四十八页。戏剧分类的意义与方法标准的确立——《牡丹亭》为例1、国别性、民族性——“中国戏剧”、“东方戏剧”2、时代——“中国古代戏剧”(近代戏剧、现代戏剧、当代戏剧)“明清传奇”(元杂剧、清乱弹)3、舞台表演媒介——“歌舞剧”4、情节构成方式——“爱情传奇戏”5、题材——“民间传说剧”(历史剧、神话剧、社会纪实剧)6、作者——“文人剧”(民间剧)7、目的——“艺术剧”(政治剧、宗教剧、道德剧)8、创作手法——“浪漫主义抒情剧”(写实主义戏剧)9、审美范畴——“悲喜剧”(悲剧、喜剧、正剧)第二页,共四十八页。二级分类“中国戏剧”——戏曲1、时代——古代戏曲、现代戏曲、当代戏曲2、语言和唱腔——昆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秦腔……3、主要角色——青衣戏、花旦戏、老生戏、花脸戏……第三页,共四十八页。3、主要角色——青衣戏、花旦戏、老生戏、花脸戏……青衣戏——北方剧种多称青衣,南方剧种多称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老年为老旦。正旦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散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典型的正旦戏例如《白蛇传》最后的一折《祭塔》,还有孙尚香听说刘备的死讯,到江边去哭祭的《祭江》,《孟姜女哭长城》的孟姜女。第四页,共四十八页。花旦戏——花旦,是中国戏曲旦行中的一支,区别于正旦(北方剧种多称“青衣”)、武旦和老旦。扮演的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也有的是属于泼辣,放荡的中、青年女性。花旦的特点:一是穿着。除某些性格内向的闺门旦着长衫(戏里称褶子、帔),多是着短衣,或裙子、袄,或裤子、袄。着裤子、袄时,配以坎肩、“饭单”(即围裙)、“四喜带”(即自腰前方,下垂于两腿中间的饰物)。如《拾玉镯》中的孙玉姣,《游龙戏凤》中的李凤姐。二是“四功”。以念白、做功为主。念白,多用流畅的散白,表演要求敏捷、伶俐。尤其以眼神犀利,腰肢、脚下灵巧为首要。唱功为辅,舞则必备。如属刺杀旦,扑跌功夫也不可少。第五页,共四十八页。花旦中,又有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的分支。闺门旦,扮演的是还没有出嫁的少女,其中性格内向、腼腆的,与正旦接近,如京剧“荀(慧生)派”戏《勘玉钏》中的俞素秋、《红楼二尤》中的尤二姐。《凤还巢》中的程雪娥,尽管多由“梅(兰芳)派”正旦扮演,也可以归入闺门旦中。玩笑旦,扮演的是喜剧、闹剧中爱说爱笑、好打好闹的人物。不唱“皮黄”,而唱“南锣”、“吹腔”、“柳枝腔”等民间小调,用唢呐伴奏。如《小上坟》、《小放牛》、《打面缸》、《打花鼓》中的女性。泼辣旦,扮演的是举止放荡、说话锋利的女性。如《翠屏山》中的潘巧云、《乌龙院》中的闫惜姣、《巴骆和》中的马金定。刺杀旦,有两种认识:一是说刺杀别人的;一是说被别人刺杀的。前者如《双钉记》中的白金莲、《双铃记》(也称《马思远》)中的赵玉、《杀子报》中的徐氏;后者如《战宛城》的邹氏等。泛指的花旦,又有“大花旦”、“小花旦”之说。大花旦,虽身份卑微,却成长于大户人家,如戏里的豪门丫环使女。《西厢记》或《红娘》中的红娘便是。小花旦,为小户人家的闺秀,或丫环使女。如《豆汁记》中的金玉奴,《勘玉钏》中的韩玉姐、《花田错》中的春兰。第六页,共四十八页。老生戏——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胡子在京剧里的专有名词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称"黑三"。另外还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绺胡子,专业名词叫"苍三"。白色的三绺胡子叫作"白三"。还有就是整片满口的胡子,不分绺,术语称"满"。唱工老生,三国戏中的诸葛亮;做工老生以表演为主,《坐楼杀惜》的宋江。武老生包括长靠和箭衣(俗称短打)两种。长靠老生又称靠把老生。(“靠”是京剧的专门名词,即古代武将所穿的铠甲。身穿铠甲,在京剧里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