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消化和吸收学习要求:1.掌握胃液、胰液、胆汁性质、成分、作用;吸收的主要部位。2.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消化道的几种运动形式及神经、体液调节;几种重要物质的吸收。3.其余均为了解内容第一页,共三十五页。-2-水、维生素和无机盐直接吸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消化吸收废物排出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第一节概述中医学“胃”的概念:临床常见:胃肠功能紊乱第二页,共三十五页。-3-消化与吸收过程:第三页,共三十五页。-4-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一般特性:①舒缩迟缓:兴奋较低②富有伸展性:伸展性较大③具有紧张性:保持微弱持续收缩状态。④节律性收缩:缓慢且不规则⑤敏感性改变:对电刺激不敏感对化学、温度及机械牵张刺激很敏感平滑肌纤维超微结构示意图第四页,共三十五页。-5-二、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大部分消化道受外来神经和内在神经系统的双重支配〔一〕外来神经系统〔二〕内在神经系统第五页,共三十五页。-6-第六页,共三十五页。-7-第七页,共三十五页。-8-HE染色镀银染色环行肌纵行肌神经元镀银染色HE染色肌间神经丛第八页,共三十五页。-9-第九页,共三十五页。-10-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一)消化腺的外分泌功能两种介导方式:消化液主要功能:①分解食物营养物质②提供适宜的pH环境③稀释食物利于营养吸收④保护消化道粘膜第十页,共三十五页。-11-(二)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胃肠内分泌细胞1.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特点:①分泌颗粒位于核与基底之间②多数为锥形,顶端有微绒毛两种类型:开放型)闭合型胃肠激素概念:第十一页,共三十五页。-12-作用方式:远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脑-肠肽概念2.胃肠激素的作用:①调节作用②营养作用③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激素的相互作用第十二页,共三十五页。-13-唾液第二节消化道各段的消化功能一、口腔内消化(一)唾液的分泌1.唾液的性质和成分性质:无色、无味成份:水、无机物有机物2.唾液的作用①湿润、②溶解③清洁、④抗菌⑤消化、⑥其他唾液成分第十三页,共三十五页。-14-3.唾液分泌的调节: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酶和粘液多水多第十四页,共三十五页。-15-〔二〕口腔的运动1.咀嚼:咀嚼的作用:①磨碎、混合、润滑②促进化学性消化③反射性促进其他器官活动第十五页,共三十五页。-16-2.吞咽:吞咽分为三期: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十六页,共三十五页。-17-蠕动的概念:一种消化道平滑肌的根本运动形式第十七页,共三十五页。-18-食管下括约肌〔LES〕作用: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入食管控制:受迷走N胆碱能纤维控制疾病:反流性食管炎LES第十八页,共三十五页。-19-二、胃内的消化(一)胃液的分泌及其调节外分泌细胞:壁细胞——盐酸、内因子主细胞——胃蛋白酶原黏液颈细胞——黏液内分泌细胞:G细胞——胃泌素、ACTH样物质D细胞——生长抑素肠嗜铬样细胞(ECL)-组胺第十九页,共三十五页。-20-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性质:无色透明,pH0.9~1.51.5~2.5L/日成分:水,盐酸,胃蛋白酶,粘液,碳酸氢盐,黏蛋白、内因子第二十页,共三十五页。-21-餐后碱潮1.盐酸壁细胞分泌总酸=游离酸+结合酸(盐酸蛋白盐)基础酸排出量:0-5mmol/h最大量:20-25mmol/hCA奥美拉唑抑制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五页。-22-壁细胞盐酸的生理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②提供胃蛋白酶酸性pH③杀灭随食物进入胃的细菌④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⑤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⑥促进小肠对铁、钙的吸收盐酸的分泌机制质子泵——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五页。-23-主细胞电镜像模式图胃腺各细胞模式图胃蛋白酶原HCl胃蛋白酶作用:蛋白质+胨2.胃蛋白酶原:主细胞和粘液细胞分泌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五页。-24-内因子3.内因子:壁细胞分泌(糖蛋白)作用:①保护B12不被消化酶水解②促进B12经回肠粘膜吸收回肠上皮细胞①保护②促进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五页。-25-外表上皮细胞粘液的类型: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幽门腺4.粘液和碳酸氢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液(糖蛋白)凝胶层作用:①润滑作用②保持免受机械损伤③弱碱性:HCO3-+H+→H2CO3④较高黏滞性减免[H+]扩散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五页。-26-(1)容受性舒张概念:控制:通过迷走-迷走反射来调节.生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