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数学2,课时:1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一、预习课本,了解本课所学知识内容。二、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并作简单的讨论、明确重难点。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和等式性质,感受方程思想;2、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方程及等式性质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教育方面: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分类、比较、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渗透集合、分类、建模与方程思想;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三、教材分析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方程的意义》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的一节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一节全新的概念课,让学生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学了四年的算术知识,及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是渗透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式的一个突破口,是今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块奠基石。其中本课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分类、比较、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渗透集合、分类、建模与方程思想来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和等式性质,感受方程思想;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方程的意义》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图片和百度搜索找到跷跷板的原型做参考,创设有趣的情景。逐步引出本课主题。用百度视频下载了动画版的跷跷板,课堂放给同学们让其观察,给学生直观感受。利用百度图片制成课件,让学生在练习中可以对有关的事物有更直观的理解。四、教学方法总的来说,本课用到了三种教法:分类讨论法:即根据问题的条件和性质,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然后逐类分别加以讨论,探求出各自的结果,最后归纳出命题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建模法:为了描述一个实际现象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人们采用一种普遍认为比较严格的语言来描述各种现象,这种语言就是数学。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事物就称为数学模型。笛卡尔的方程思想:实际问题→数学问题→代数问题→方程问题。宇宙世界,充斥着等式和不等式。哪里有等式,哪里就有方程;哪里有公式,哪里就有方程„„等等;列方程、解方程和研究方程的特性,都是应用方程思想时需要重点考虑的。五、教学过程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一、课前延伸:看课本了解本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二、课内探究: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你去过游乐园吗?见过跷跷板吗?【百度图片】: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跷跷板。(播放课件)观察跷跷板,【百度视频】:它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如果我50千克,这位女同学30千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根据现象写一个不平衡的式子吗?(50>30)如果想平衡,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学生自由回答)你能写一个平衡的式子吗?(50=30+20)根据相等,科学家运用平衡的原理制出了天平(介绍天平的有关知识)【百度图片】2、合作探究:(1)观察下面有关天平的图片,你有什么发现?【百度图片】:如果空杯重100克,放了100克的砝码,会有什么现象?往空杯中加X克水,会有什么变化?接着加水,会有什么现象?100克的砝码不够加到200克呢?300克呢?250克呢?你能用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你的发现吗?现在我们观察这些“天平”:你能用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你的发现吗?(相互交流并写出式子,展示答案教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做的都很棒,那你能不能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标准呢?(先自己试一试,再交流答案)(2)探究问题:我们知道方程和等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他们之间有区别吗?方程和等式之间到底具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