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常用穴位主治课件•经络穴位概述•常用穴位介绍•穴位主治病症•穴位刺激方法•实际操作与注意事项01CATALOGUE经络穴位概述经络穴位定义和历史定义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经络上特定的点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历史经络穴位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医理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穴位体系和针灸疗法。经络穴位在人体中的分布分布特点经络穴位遍布人体全身,包括头面部、躯干部、四肢部等各个部位。不同部位的穴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主治。常用穴位一些常用的经络穴位包括百会、太阳、风池、合谷、足三里等,这些穴位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经络穴位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基本原理作用方式治疗作用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基于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从而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经络穴位的作用方式包括针灸、按摩、拔罐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广泛,包括止痛、消炎、促进愈合、调整内分泌、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具有独特的疗效。02CATALOGUE常用穴位介绍手太阴肺经穴位(如:中府、云门、天府)中府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烦满、胸痛、肩背痛、上肢不遂等。手太阴肺经穴位(如:中府、云门、天府)云门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等。手太阴肺经穴位(如:中府、云门、天府)天府定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主治:咳嗽、气喘、鼻衄、瘿气、上臂内侧痛等。足阳明胃经穴位(如:承泣、四白、地仓)承泣定位: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主治: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瞤动、口眼歪斜等。足阳明胃经穴位(如:承泣、四白、地仓)四白01定位:在面部,眶下孔处。0203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瞤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等。足阳明胃经穴位(如:承泣、四白、地仓)地仓1定位: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23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任脉穴位(如:中极、关元、气海)中极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上。主治:遗溺不止、小便不利、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任脉穴位(如:中极、关元、气海)关元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主治:中风脱症、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证;少腹疼痛、疝气;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尿频、尿急、尿痛、尿闭、遗尿、小便不利等泌尿系病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任脉穴位(如:中极、关元、气海)气海01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02主治: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0303CATALOGUE穴位主治病症呼吸系统病症(如:哮喘、感冒、咳嗽)列缺穴位于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有止咳平喘、通经活络、利水通淋的功效,主治咳嗽、气喘、感冒、头痛等症。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为原气所发之处,有疏风解表、通络镇痛的作用,主治感冒、咳嗽等症。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在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天突穴属任脉,为阴气之所生,有化痰平喘、降逆止呕的功效,主治哮喘、咳嗽等症。消化系统病症(如:胃痛、呕吐、腹泻)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为胃之下合穴,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功效,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