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September2010,Vol.25,No.5/NEWSANDREVIEWS[关键词]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Reflux);喉肿瘤(LaryngealNeoplasms);胃酸(GastricAcid);喉咽反流(laryngopharyngealreflux)喉咽反流与喉癌黄志刚,刘健慧喉咽反流(laryngopharyngealreflux,LPR)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和上呼吸道消化道部位,通常以食管上括约肌(upperesophagealspHincter,UES)为界。喉咽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refluxdisease,LPRD)指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和上呼吸道消化道部位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涉及咽、喉、中耳及鼻窦等多器官。2002年LPR被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确认采纳这一概念。目前,LPRD已经成为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疾病,受到国内、外耳鼻咽喉科医师的广泛关注。起源于上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的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占整个头颈恶性肿瘤发病率的95%以上[1],其中喉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占26%[2]。吸烟和饮酒与喉鳞状细胞癌密切相关,酒精不仅能增加吸烟的致癌效应,其本身也是致癌的独立危险因素[3]。其他肿瘤相关因素如基因特质、营养缺乏、职业因素和病毒感染等在近20年中也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4~7]。尽管LPR并未被证实是头颈肿瘤发病的协同因素,但其作为喉癌致病的可能辅助因素,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LPR与喉癌相关性的临床研究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癌的密切关系促使研究者推测LPR是诱发喉癌的危险因素。慢性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reflux,GER)诱导食管表面正常鳞状上皮化成为类胃黏膜上皮从而形成Barrett食管,而Barrett食管恶变的发生率与GER的持续时间直接相关。Gabriel和Jones[8]1960年报道了10例喉部良性病变患者因反流发展为鳞状细胞癌,并提出了GER是咽喉鳞状细胞癌发病的危险因素。Glanz和Kleinsasser[9]报道35例慢性肥厚性喉炎发展为喉癌时首次提出炎症性疾病亦可发生癌变。1983年Olson首次报道GER与喉癌相关,并附5例喉癌(嗜烟酒者)患者黄志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北京100730安徽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头颈外科学的临床与基础研究。Email:enthzg@trhos.com刘健慧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北京100005伴严重的反流症状[10]。Morrison[11]的工作也支持非吸烟者的LPR、咽喉炎症与喉癌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他做了20年的回顾研究,报道48%的喉癌患者存在反流症状,而一组戒烟10年以上患者有16%存在反流症状。他还描述了6例从未吸烟的T1级喉癌患者,他们在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表现等方面也支持存在反流。1989年Wiener等[12]首次证实在喉癌患者的上气道消化道部位存在酸暴露。1991年Koufman[13]首次提出LPR是与GER完全不同的独立的反流性疾病,他调查了225例患有不同咽喉疾病患者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的关系,31例原位癌或T1、T2级喉癌患者中,24hpH监测结果显示71%患者pH异常,而且喉癌患者的反酸程度比咽喉炎者重。1995年Koufman和Cummins为LPR与喉癌的关系提出强有力证据,他们研究了50例T1级喉癌患者,所有患者做了双极24hpH监测和食管钡餐造影检查,结果66%被证实咽喉pH值异常。Freije等[14]回顾分析了23例非吸烟喉癌患者,其中9例通过放射检查提示存在反流,其余至少存在反流症状或反流治疗史。Smit等[15]使用双极24hpH监测发现82%喉全切除术患者存在病理性反流。Cooper等[16]使用便携式双极24hpH监测头颈肿瘤患者LPR发病情况发现83%的患者存在反流。2LPR的酸反流监测方法2.1双极24hpH监测。便携式双极(喉咽和食管)24hpH监测被很多学者认为是诊断LPR的“金标准”,但有研究认为可能只有60%~70%LPR患者具有LPR,而20%健康人群中也存在LPR。目前,关于咽喉酸反流的判定尚无统一标准。有研究认为咽喉酸反流需符合以下条件:①pH下降且最低值<4的时间在5s或以上;②pH从基础值下降到最低值专题论坛喉咽反流EATURE238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NEWSANDREVIEWS/S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