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执业药师与中药药学服务1.《伤寒论》为众方之祖。2.《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3.《温疫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论温疫的专著。4.《巢氏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本证候学专著。5.《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本草学专著。6.《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7.《备急千金要方》为妇婴专科,是名篇“大医精诚”的出处。8.《太平圣惠方》首详诊脉辨阴阳法。9.《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颁行的我国第一部成药典。10.《普济方》是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11.需特殊提醒的用药人群有①老年人的用药;②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的用药;③婴幼儿和儿童的用药;④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⑤肝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第二章中医基础理论1.症为外在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表现为发热、咳嗽、呕吐、舌紫、脉数、舌红等。2.证为强调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性质、邪正关系,例如气血两虚、脾胃虚寒、肝阳上亢等。3.病为疾病简称,具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的异常生命过程,例如感冒、痢疾、哮喘和疟疾等。4.“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均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5.治疗阴虚所致的虚热证,可采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阳病治阴的治法。6.治疗阳虚所致的虚寒证,可采取“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阴病治阳的治法。7.五行的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8.五行的相克关系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9.相乘即相克太过。如木过强,克土太过,为“木乘土”;木本正常,土过于虚弱,导致木过克土,为“土虚木乘。10.相侮即反向克制,又称“反侮”或“反克”。如木过盛,反欺侮金,为“木亢侮金”;木弱,反受到土的欺侮,为“木虚土侮”11.依照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为滋水涵木、金水相生、培土生金、益火补土。依照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为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1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主神明。13.肺为娇脏、华盖、水之上源、肺为气之主、贮痰之器,喜润恶燥;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14.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生痰之源,喜燥恶湿;主运化,主统血。15.肝为刚脏、血海;主疏泄,主藏血。16.肾为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水之下源、气之根;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17.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的作用。气为血之帅,即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即血能载气、生气。18.六淫的致病的共同特点为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疠气致病特点为发病急骤、病情较重;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19.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20.阴盛格阳,即阴寒盛于内,逼迫阳气于外,表现为身热反不恶寒,是真寒假热之证。阳盛格阴,即邪热过盛,阳气被遏,表现为身热不恶寒,是真热假寒之证。21.亡阳表现为冷汗、手足逆冷、脉微欲绝。亡阴表现为热汗、手足温、脉疾躁无力。22.气失调分为①气不足,即气虚;②气行失常,即气不行(气滞)、气不降(气逆)、气不升(气陷)、气不外达(气闭)、气不内守(气脱)。23.未病先防原则有①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即重视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注意生活起居,人工免疫。②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即药物杀灭,讲究卫生,避免病邪侵害,防范各种外伤。第三章中医诊断基础1.八纲辨证指的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其中分辨疾病属性的是寒热,分辨疾病病位和病势浅深的是表里,分辨邪正盛衰的是虚实,分辨疾病类别总纲的是阴阳。2.望诊:有神的表现有神志清楚,两目灵活有神。失神的表现有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假神的表现有原来面色晦暗,忽然两颧发红如妆。神乱的表现分为①表情淡漠,哭笑无常,为癫病;②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为狂病;③突然跌扑,昏不知人,四肢抽动,为痫病。3.望姿态异常中,风病可见抽搐;痉病可见角弓反张;痿证可见手足软弱无力;中风偏瘫可见一侧手足举动不遂;痰涎壅盛的肺实证可见坐而仰首;肺虚或肾不纳气可见坐而俯首,气短懒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