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讲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知识点一改革背景1.有利条件(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①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②为北方创造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2)拓跋珪的封建化改革①内容:编户定居,劝课农桑;仿汉制设官,重用儒生;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②作用: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2.改革迫在眉睫(1)宗主督护制下“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3)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1)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孝文帝敬佩和仰慕汉文化、习俗,决意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知识点二改革内容概况时期措施作用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建立各种新制度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北魏吏治有所好转推行均田制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设立三长制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推行租调制减轻农民负担,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推行汉化措施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知识点三促进民族的大融合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水利兴修等。(2)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3)商业的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内容(2)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①鲜卑生活习惯的汉化;②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文化。(2)意义: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图解历史】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信息提取:上图分别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和封建化。【图示解史】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及实质信息提取:从根本上看,孝文帝改革的本质是鲜卑族的封建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行,使鲜卑族逐步接受汉族的农耕生产方式、封建统治制度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史学争鸣】评价孝文帝改革信息提取: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基于上述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发展,这是历史的进步。探究1重要“历史概念”解读1.均田制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均田制是古代土地制度的一大变革,对于限制土地兼并具有一定的作用,是调整生产关系的重要表现。作为孝文帝改革中向汉族学习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2.三长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废除宗主督护制,创立三长制,以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保证了赋役来源,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2014·海南单科,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解析均田制是国家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