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新闻2则》教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单的新闻。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能力,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3、德育目标: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教学重点三课时第一课时时间:2013年9月4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退守江南,企图以长江天堑为防线,阻止我解放大军南下的步伐。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大进军。第一、第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第四野战军一个兵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东面的团风至武汉1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这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今天我们大家就来学习这篇新闻,一起来看看毛泽东主席是怎样报道这一场战役的。(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溃〈kuì〉退要塞〈sài〉阻遏〈è〉锐不可当〈dāng〉歼〈jiān〉灭三、交流质疑1、各小组交流新闻的有关知识。2、教师点拨新闻知识。(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四、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