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县(⼩蓝经开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介绍⼀、背景与起因南昌县位于赣中北部,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之滨,呈上弦⽉三⾯环绕省会南昌。全县国⼟总⾯积1810平⽅公⾥,下辖16个乡镇、2个管理处、1个管委会、1个街道办,主管1个国家级⼩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县产值达1027.8亿元,拥有常驻⼈⼝130万。⼆、做法与经过南昌县以提升全县社会治理科学化、社会化、专业化、法治化、智能化⽔平为⽬标,以推进社会治理机构实体化建设为抓⼿,全⼒推动民⽣民安深度融合,设⽴县乡村三级社会治理现代化服务中⼼(与同级综治中⼼合署办公),构建跨部门、跨层级、集中统⼀的社会治理指挥体制。中⼼已成为集指挥调度、数据集成、研判分析、纠纷调处、综合服务等功能为⼀体的综合性强、智能程度⾼、实战效果好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平台,为构建“全市领军、全省领跑、全国领先”⽰范样板和引领标杆奠定了稳定的社会基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撑”的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已初步形成。(⼀)民情连⼼建桥梁⾃2017年起,南昌县在⽹格化管理⼯作基础上,结合实际县情,主动延伸⼯作触⾓,创新开展以基础⽹格为“底座”,以架设连接⼲部与群众、机关与基层的“连⼼桥”为⼿段,全⾯启动“民情连⼼桥”⼯作。全县党员领导⼲部带着感情、扑下⾝⼦、深⼊基层,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化解⽭盾,进⼀步提升群众⼯作能⼒、锤炼⼯作作风,促进党群⼲群关系更加密切,为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凝聚智慧、凝聚⼒量、凝聚⼈⼼,成为探索实践群众路线、服务基层群众、提升治理⽔平的“昌南模式”。全县4000余名党员⼲部深⼊全县960个服务点,联众群众、⾛访群众、收集问题,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并根据纠纷多少、任务轻重、治安状况等因素,每个服务点管理若⼲个基础⽹格。同时,在每个基础⽹格配备⼀名由村社⼲部兼职的⽹格员,在每个服务点配备县直机关和乡镇⼲部,形成了“服务点+基础⽹格”“县直机关+乡镇⼲部+村社区⼯作⼈员”的⼯作架构和服务团队,通过⼈员的优化组合、互相搭配,改变了传统上基层治理⼯作单纯依靠乡镇或村社区单打独⽃的状况,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前后配合”的⼯作格局,基层治理的⼯作⼒量得以有效做⼤做强。(⼆)党建引领开新局为发挥党员党组织的⽣产⼒量,打造党建引领的社会治理新局⾯,我县在多年⽹格化管理的实践中,我们也逐步探索出⼀条“⽀部建在⽹格、⼲部下沉⼀线、专职监督落实”的路径,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公⾥。南昌县⾃2015年5⽉启动⽹格化管理⼯作,将全县划分成1066个⽹格,成⽴373个⽹格党⽀部,2200余名县乡党员⼲部下沉⽹格,担任⽹格指导员、联络员,1500余名村社⼲部担任⽹格长、⽹格员,听民情、解民忧、顺民意,拉近了党群⼲群关系。(三)部门⼊格强⼒量县⾥的38个职能部门及驻县单位必须派⼀个分管领导和⼀个联络员挂点划分到全县20个乡镇(管委会、管理处、街道办),把问题诉求作为⼯作集结令,做到“哨声⼀响、极速报到”。“村、社启动了吹哨后,向县民情办汇报问题详细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案,县民情办审核后再根据问题的性质来交派相关单位处理事情,双⽅互动共治,将‘村社吹哨、部门报到’运转成为常态化解决问题的机制。”县民情办⼯作⼈员杨鑫说。同时针对吹哨报道还实⾏了到位时限——联络员⼀个⼯作⽇之内必须亲⾃到场;解决时限——分为及时办、协调办、统筹办三类;群众打分——乡镇、村社可从报到时限、⼈员到位情况、现场处置情况、处置效果等四⽅⾯对县直单位进⾏综合打分;同时,县直单位也可从是否乱吹哨、配合情况如何等⽅⾯对乡镇、村社打分。这些得分都会纳⼊全县季度考核的打分范围,对吹哨报到得分不⾼的单位进⾏全县通报。(四)整合融合创载体按照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现代化的要求,推动资源整合、功能融合,打造治理体系。将⽹格管理中⼼、⽭盾纠纷调处中⼼、12345政务热线、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公有制企业维权服务中⼼、公共法律服务分中⼼、⼼理服务指导中⼼、民声通道⼯作室等8个机构整合成1个中⼼,⾼标准建成县域社会治理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