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二十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的尝试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4)劳动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3.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军事,巩固政权。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5.评价(作用)积极影响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消极影响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的探索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2)工业:①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评价(作用)(1)经济:①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苏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1)工业化之路: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局限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2)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状况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影响为工业化解决了粮食、原料、资金问题;但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3)形成: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拓]余粮收集制是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结果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拓]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联]苏联抓住经济危机这一时机,从西方大量进口工业化建设急需的大量机器设备,加速了工业化进程;罗斯福看到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于是借鉴苏联的经济管理方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拓]农业集体化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促进农业自身的发展,把小农经济变成现代化大农业(此目的未实现);二是使农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2.特征经济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思想方面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3.影响经济①斯大林体制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发展失去活力政治①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②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四、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2.内容领域措施结果农业方面(1)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2)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3)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思想和恶劣气候使苏联农业再度出现危机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3.评价(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赫鲁晓夫改革只是有限地利用了市场机制,只能说使计划经济体制松动,不能说转向市场经济。(2)局限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恢复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