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一)生字、语词:1.生字注音:烧灼拂晓腋窝地窖匍匐瓦砾舀出鞠躬颤巍巍2.多音字:3.形似字:4.解词:拂晓:天快亮的时候。暗淡:昏暗;不光明;不鲜亮。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二)背景知识介绍:1.作家作品: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三部曲《生者与死者》(《死者与生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2.文体知识:通讯也是新闻(广义)的一种,又叫通讯报道。它和消息有相同之处,即都要用事实说话,也讲究时效等。但它和消息也有区别:①在时效性上,通讯不及消息强。②在内容上,通讯比消息更详尽更具体,要对所报道的事实作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报道,要表现出典型事件、典型人物。③在篇幅上,通讯较长,而消息则相对较短。④在表达方式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而通讯则还可以采用描写、说明、抒情等。⑤在语言上,消息多用概括性的语言,而通讯的语言更详尽、具体、生动、形象,比消息更生动,更具感染力。(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7段),一个红军战士牺牲在战场上。第二部分(8~31段),一位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第三部分(32~44段),老妇人掩埋红军烈士的动人事迹感染了每一位红军战士。(四)中心意思: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的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五)写作特色:1.选材恰当,真实感人。2.烛光,象征生命,象征情谊。3.描写细腻,意境深远。(六)重点句分析:1.人物形象分析: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老妇人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不怕艰难,安葬烈士。2.句意理解: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这句话对蜡烛来历的补充说明,点明了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②“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过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③“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句话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