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教学目标:1、学习基本的文言文字词。2、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3、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文中重点词句的掌握。难点: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课前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为熟读成诵做好准备。利用工具书及课下注解,对文章进行初步理解。教师: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阅了解有关这篇文章的其他资料,制作实用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设想:本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因此,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字词的基础上,要侧重于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并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力求准确把握、读出情味。以自学、自悟为主并联系现实谈感受。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桃园三结义》中国历史上关于“手足情深”的故事有很多,如著名的“桃园三结义”,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们1、欣赏多媒体画面资料1、激发学生兴趣,引入学习情境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人琴俱亡》也表现出了那种浓浓的手足亲情。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刘义庆,彭城人,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故事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新亭对泣、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二、感知课文:1、教师放课文范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在文中划出重要字词注意音形。(正音、正字)2、引导学生识记下列生字:笃(dǔ)索(suǒ)舆(yú)径(jìng)弦(xián)弦既不调(tiáo)掷地(zhì)恸(tòng)卒(zú)1、听录音,注意正音,把握朗读节奏2、做笔记3、学生自主阅读4、分组疏通文意5、班上交流1、字词积累2、文学常识积累3、训练阅读和感知文言文的能力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①查阅工具书并结合注释扫清语言障碍②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③对难理解的字词句做好符号标记,便于在合作探究时解决。四、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疏通文意:文中重点词语:笃:(dǔ)(病)重索:要奔:从外地回来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径:一直、直往素:一向、向来恸:痛哭,极度悲哀绝:气息中止卒:死了学生逐句读、译。最后教师明确课文的译文【译文】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6、当堂背诵课文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六、课文的中心与层次讨论后,明确文章结构全文共2自然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子敬死亡的消息这部分,主要写了王子敬先死亡的消息。虽未写子猷的痛哭泣涕,但此时此地无声胜有声,内心的悲伤,手足之情不言而喻,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王子猷的伤感之情,尤其“何以都不问消息”一句的责问写出了他的痛心和惊讶之情。结句更突出了他去奔丧的急切之情。因此,子敬不哭,并非不伤心,而是把哀痛埋在了心底,这种表现也与他的行为超常脱俗有关。第二部分(第2段),写子猷为子敬奔丧,最后也死去一事。这部分写子猷为子敬守灵,因伤感过度,最后也死去。由为子敬弹琴,人在琴在,人亡琴亡一事集中表现了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如果说前一部分还未看出子猷的伤感之情的话,那这一部分的兄弟情深就很清晰地显露在读者面前了。问题探究1、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答案:(人亡)了不悲都不哭;(琴亡),恸绝良久,月余亦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