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作者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2、学习文章组织材料的办法。(利用片段来刻画一个人物。)3、学习分析人物命运的根源,尤其是社会根源。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代,对于出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初中生无疑是比较不好理解的,教师在讲授时应该适当的交代时代背景。但没有必要过度渲染。学习这篇文章时,着重是要学生领会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并把握文章的结构模式,为今后学习类似的文章(如《孔乙己》)或者写作做一准备。在教学时,可以重点让学生搞清楚几个点:((1)老王的悲惨身世及处境。(2)我们与老王交往的几件往事。(3)老王悲惨遭遇的社会根源。)庄子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值得得辨证反思,我们当然主要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都要有一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邻里关系。但我们也更希望有一个能够供大家畅游的江湖,也就是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课前准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是根据拼音写汉字:田螺()、(t)()败、取(d)()、凑()合、冰(y)()、(y)()、(klu)()、绷()带、包(gu)()、(zh)()笨、攥()、侮()辱、愧怍()2、辨析下列多音字:(1)绷()()()(2)强()()()(3)转()()()3、辨析下列形似字:(1)伛()枢()讴()呕()(2)镶()壤()攘()嚷()(3)怍()炸()诈()咋()(4)蹬()瞪()澄()镫()(5)僻()避()壁()璧()(6)缔()谛()啼()蹄()(7)塌()蹋()榻()(8)凑()揍()腠()4、词语解释:(1)体悟:体验和领会。(2)失群:(人或动物)离开集体。(3)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4)惶恐:惊慌害怕。(5)荒僻:荒凉偏僻。(6)主顾:顾客。(7)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8)欣然:愉快地。(9)扶病:带着病(做某件事)。(10)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11)抱歉:心中不安,觉得对不住别人。(12)追忆:回忆。(13)捉摸:猜测,预料。(14)愧怍:惭愧。5、作者简介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先讲庄子“相濡以沫”的故事,略加分析。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爱心,“只有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有条件,课文结束时可播放这首歌曲。)我们中国在古代就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进步思想,这些其实都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和谐的关系。今天我们将学习杨绛的《老王》,本文通过写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反映了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以及他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一)快速的阅读文章:1、把握课文主要结构:板书设计:《老王》(一)(第1~4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逻辑顺序)——“苦”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二)(第5~末)回忆与老王交往几个片段(时间顺序)“善”A、愿意给我们送冰块,车费减半。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C、“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困难。D、去逝前一天硬撑着身子给“我”送香油、鸡蛋。(二)、分析第一部分:1、老王的是个干什么的人?他有什么生理上的缺陷?老王的居住条件如何?答:老王的身份是三轮车夫,老王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老王住在一个破落的大院中的破旧小屋里。(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2、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人物是老王,从文章里不难感受到这个人物身上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苦”与“善”;第一部分的交代显然重点表现了他:“苦”的一面,那么他的“苦”表现在什么地方?答:苦,具体表现在: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化大革命”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汁就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