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通过研究性、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基于以上原则,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新教材变化很大,在动能定理之前先安排了“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这一节内容,在探究之后再进一步细细地深入学习其他有关功和能的知识,体现了新教材注重探究方法、强调学习过程的特点,突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本章开始,学生的学习将又上一个新台阶,从过去的牛顿定律和运动学规律的视角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过渡到从功和能的观点来研究物体的运动。作为一个探究性的课题,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探究思想的渗透,这都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教学要求分三方面:一是知识与技能:从实验探究的角度理解和掌握物体速度变化和功的关系。二是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钻研解决办法以及通过理论探究或者实验探究的过程,逐步培养学习思维的能力。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并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会打破习惯化的思维模式,学会用新的视角去观察、理解问题。当然还包括学生对电脑或网络的正确认识。本节教学重点是得出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探究过程的设计以及活动的开展。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所需要教学主要器材有:充气机、气垫导轨、滑块、、门型挡板、薄铁块、细线、光电门两个、钩砝、电脑、多媒体投影仪、铁架台、纸带、重锤、打点计时器、电源、长木板、木块、垫片等等。具体教学过程由引入(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包括思想的建立、目的的明确、方案的设计、对实验方案的评价)以及探究活动后的小结(包括结论小结、方法小结、知识的延伸)三部分组成。首先看录像片段(汽车加速和减速),提问:从刚才的录像片段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与我们物理有关的特点?(汽车速度快、汽车质量大、有摩擦力、汽车减速、刹车时的阻力在做功)等等。教师收拢之后说:今天我们就换个视角,从功和能的观点下手,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提问:请同学再从功的角度来解释一下汽车加速的问题?(生答):汽车加速时,在牵引力的作用下行驶了一个段距离(也就是说有外力对汽车做了功),汽车速度发生了变化。提问:那么汽车速度的变化跟牵引力和行驶距离有什么关系呢?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面对新问题时,一般的探究过程分两种: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今天我们就从实验的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探究过程(重在设计)目的:探究动能的变化与功的关系此时围绕目的,展开讨论,大量提问,发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一让学生对同学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教师适当加以指导),有条件的话可以当场用简单的仪器做一下,或者和学生一起预想一下他们的设计方案的结果,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预先准备学生可能提到的实验仪器:铁架台、打点计时器、纸带、重锤、长木板、垫片、小球、木块、刻度尺等等)可以强调一下我们设计实验方案和创设模型的基本准则:可操作性和准确度高。(从基本准则出发,自然过渡)创设模型:用滑块代替汽车,用钩码通过细绳拉着小车做加速运动。介绍器材结构以及工作原理。物理量的显示:质量-------天平测量速度-------光电门测遮挡时间,然后根据遮挡的长度和遮挡时间求出瞬时速度。用两个光电门可以测出两个位置的瞬时速度。力----------合力就是细绳中的拉力,在小车质量比较大的情况下(也就是加速度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用钩码的重力来表示。滑块在两个位置间的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