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和难点1.品读课文,紧扣文字,体会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2.感受文章的情感美,把握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二、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和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3、写作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四、小组讨论交流。五、明确(一)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二)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1、(2-4)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2、(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3、(11-14)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三)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六、小结与作业《听听那冷雨》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他在美国、在台湾、在大陆的感受,思绪超越辽远的时空,但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韵,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去体会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的中国韵味和意趣。落矶山的奇岩怪石,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在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听听那冷雨,只觉其凄迷,感觉不到在大陆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的美感。暴雨摧残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文章选材虽然很散,但一根内在的家国之思的感情线索贯穿其中。课下继续读课文,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一步体会这种家国之思。第二课时一、导入1、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导入余光中散文语言的欣赏。2、展示目标品味文章丰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二、1、自学成果交流要求学生将上节课作业对于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2、同学代表发言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