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教学重点:掌握作者对核舟描写的空间顺序。教学难点: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二、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三、检查字词1.字词注音器皿(mǐn)罔(wǎng)贻(yí)有(yòu)奇(jī)黍(shǔ)许篛(ruò)篷执(zhí)石青糁(sǎn)之髯(rán)不属(shǔ)诎(qū)椎(chuí)髻(jì)天启壬(rén)戌(xū)横卧一楫(jí)曾(céng)不盈寸2.通假字诎右臂支船(诎——“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衡——“横”,横着)为字共三十有四(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右手攀右趾(攀——通“扳”,往里拉)3.古今异义卧右膝:卧,古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今意:躺下,躺着的样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古意: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今意:峨眉山之顶。其两膝相比者:比,古意:靠近。今意:两个事物进行比较。高可二黍许:可,古意:大约。今意:可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意:通“拣”,挑拣。今意:简单,容易。4.状语后置原句:核舟一。正确语序:一核舟。原句:篆章一。正确语序:一篆章。(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做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5.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诎:通“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形容词作名词,特殊技巧)(6)而竖其左膝(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竖,竖起)(7)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棰形发髻)6.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倒装句表强调。四、朗读训练要求:用普通话、有停顿、有感情地朗读。(1)教师领读第一遍。(2)学生齐声朗读。(3)教师纠正易读错的字、词。五、译文明朝(有一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房屋、盛东西的日常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样子,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艘用桃核雕刻的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泛舟游赤壁的情景。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而宽的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两侧长着浓密的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手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