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学目的:1.了解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的痛苦,认识鲁提辖勇于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2.学习用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习欣赏人物的典型语言和行动。3.欣赏主要情节细节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1.欣赏小说对典型人物的典型言行的刻画。2.欣赏细节描写。教学难点:把握鲁提辖疾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通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将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课上提问。)1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好汉歌》,体会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豪迈风格。这首歌,描绘了一幅侠肝义胆、豪气冲天的英雄群像,歌颂梁山好汉们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英雄行为。今天,我们学习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提辖就是这首歌当中所唱的英雄群体当中的一位。鲁提辖,名鲁达,提辖是他所任的官职名。他看到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就不由得燃起怒火。为了搭救落难的金氏父女,见义勇为,三拳打死镇关西,因而丢了官职,被迫去作了和尚;真纯豪爽,蔑视一切清规戒律,大闹了五台山,只好到相国寺去看苹果园;又为搭救林冲,大闹了野猪林,连和尚也作不成,只得到二龙山落了草,最终被逼上了梁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是他的第一次亮相。2.作者简介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记载,现在一般认为是元代末年的施耐庵和罗贯中,而施耐庵又是主要作者。施耐庵可能是钱塘(今杭州)或江苏兴化县(淮北)人。据称他生于1296年,死于公元1371年由元入明。一生“郁郁不得志,赍恨以终”。他曾出任过知县,“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家”。之后,出入于民间艺术团体“书会”,在民间艺术团体中执笔写作,参加过元末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3.作品简介从北宋末年到元代末年是水浒故事产生的时期。由于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贫苦农民流离失所,最后被逼拿起武器进行战斗。《水浒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问世的,它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塑造了起义英雄群像。《水浒传》是在长期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经过接近人民的作家的综合加工再创作而逐步形成的。杰出的作家施耐庵在此基础上,把那些流行在人民中间的口头传说、民间杂剧、话本中的水浒故事搜集整理起来,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构思,将其典型化,写成一部反映宋江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是我国第一部长篇2白话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二、字词积累1.请学生给下列字的注音。厮()聒噪()禀()腌臜()彀()赊()揸()掇()臊()剔()钵()棱()迸()绽()咄()2.请学生解释下列词语。亲眷:亲戚,眷属。本课指亲戚。文书:指公文、书信、契约等。本课指卖身契。懦弱:软弱无能。苦楚:痛苦(多指生活上受折磨人触犯;冒犯,因言行无礼而冲撞了对方。高抬贵手:把您的手抬高一点,好让我过去。比喻请求别人通融宽恕。投托:投靠。拜谢:行礼辞别。唱喏:一面拱手作揖,一面出声致敬。诈死:装死。理会:评理。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速读课文,理出小说故事情节。学生讨论并归纳:第一段(1~7段)鲁达倾听金氏父女的控诉,这是故事的起因。第二段(第8~9自然段)鲁达救助金氏父女逃出虎口。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第10~21自然段)鲁达打死镇关西,伸张正义。这是故事的高潮。2.根据提纲,复述故事。3(教师提示:按时间顺序和故事发展的先后来复述,300字左右)某一天下午:第二天一早:送走金氏父女后:打死郑屠后:小结:小说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写人叙事。先写金老父女的遭遇,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再写鲁达救人和拳打恶棍,叙述事情的经过;终写郑屠身死,鲁达出走,点明了事情的结局。全文眉目分明,脉络清楚。第二、三课时一、分析人物形象1.认真阅读课文,说说你眼中的鲁提辖是一个怎样的人。讨论并归纳:(1)鲁提辖慷慨大方,重义轻财。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