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立;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二)能力目标: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过程,培养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二、知识点拨(一)知识引导1.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8年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2)成就: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3)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种类单调、质量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伤害,农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2.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特点:①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评价:①在当时条件下起过积极作用:基本上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成就;对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以及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②该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和其它各个领域的发展。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的盛行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1)出现时间: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到30年代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2)表现:1938年,斯大林亲自审定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充满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甚至歪曲了某些重要历史事实,对苏联共产党的历史理论也多有曲解和拔高之处。(3)出现原因: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个人权力过大,缺乏监督体制。②苏联是从经济文化落后的沙皇俄国发展而来的,“在俄国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的小生产经济和农民意识是个人崇拜的温床”。③斯大林个人的原因,即“斯大林个人的因素”。(4)造成的危害: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1936~1938年,苏联进行了错误的大清洗运动,大批干部、群众、知识分子、优秀领导人都遭到迫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对苏联社会乃至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二)重点、难点1.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从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外,完整地执行了10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从农业国变为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苏联大大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总产值用心爱心专心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27年末,苏联的工业生产达到并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也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2.如何认识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的体制30年代,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也称为斯大林模式。(1)特点: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把一切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