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第4课宋明理学【复习目标】掌握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理解宋明理学的发展。【复习讲义】一、三教合一(理学产生背景)(一)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汉朝,是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时代。同时,也是佛教传入,道教形成的时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争取了许多社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二)“三教合一”形势的出现儒、佛、道三家彼此之间在反复辩驳的过程中互相吸纳与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教师点评:儒、佛、道三家思想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反复辩驳的过程中,它们逐步认可了对方的可取之处,并加以吸收利用,随之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潮流。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三)儒学对“三教合一”的回应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教师点评:到唐宋时期,儒家思想和佛、道的宗教理论经过相互借鉴和吸收,已经出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二、宋明理学(一)理学的形成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次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教师点评:理学涉及的范围,研究的重点都与传统儒学有所不同。(二)理学的主要流派1.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程颢、程颐合称“二程”,对理学发展起了突出作用;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2)主要思想观点①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体生命、社会及宇宙的根本道理内在地联系了起来。②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程朱理学主张,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用心爱心专心●教师点评: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的的“理”(或“真知”)。(3)朱熹的理论著作朱熹在多年研究传授儒家经典,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等书。(4)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南宋灭亡,理学北传。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继承了这一趋势,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教师点评:世间万事万物只有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儒学能够再次兴盛,根本原因在于理学大师们根据时代的发展,广泛吸取各方面的文化成果丰富发展了儒学。☆我来动手: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是“遏人欲而存天理”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朱熹思想的理解参考答案:朱熹认为三纲五常既是天理,天理和人欲是根本对立的。人们应克制自己的私欲,顺乎天理。反映了朱熹提出这一主张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2.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陆九渊、王守仁。(2)主要主张①陆九渊的心学理论南宋时期的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他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教师点评: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