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1)本节的内容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地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2.学生分析:(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过程与方法(1)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2)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2)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3)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辩证的科学观。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三、教学策略1、本节课采用“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提供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及有关实验设计,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感受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和探索过程的艰辛。本节安排1课时。2、多媒体(课件)、细胞膜结构模型、学生分组及教师演示材料四、教学过程[情境创设]让学生朗读关于细胞膜的小诗,引出细胞膜。教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中,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现在有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选用哪种材料呢?为什么?[师生互动]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假想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科学家,你会怎样去研究细胞膜的结构?(提示学生,引导他们明白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象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通过什么办法进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导学生看教材后明白当时科学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来探究的,通过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严谨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提示学生作出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后的步骤是什么(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进入下面的学习。问题(1):探究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展示材料①:欧文顿的实验及其相关的图片时间:19世纪末1895年人物:欧文顿(E.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问题(2):探究这些物质是如何组成膜的?出示资料②:1917年欧文·朗缪尔将提取的膜质铺展在水盘的水面上,发现脂在水面上形成一薄层,单脂层亲水的头朝向水面,疏水的尾背离水面。于是他提出: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结构既有疏水基团(尾部),又有亲水基团(头部)。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