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物体运动的速度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引出平均速度概念,通过具体实例的计算和讨论与交流环节使学生体会与初中所学速度的区别,加深对速度矢量性的理解——>在实验与探究活动中用无限逼近的思想提出瞬时速度的概念——>课堂总结——>巩固练习。教学简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对初中学习过的速度概念提出问题引入课题,在讨论与交流环节让学生初步体会速度的矢量性,加深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再让学生对一张轨迹图进行实验与探究,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引入瞬时速度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体会数学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坐标图上讨论物体运动的速度,初步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2)在由平均速度概念过渡到引入瞬时速度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会极限的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从平均速度概念引人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在物理研究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难点:瞬时速度概念的引人和理解。四、教学方法:采用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分组活动、分工合作。五、课堂教学设计及程序:教学设计及课堂程序学生主体活动说明/点评一:引人新课提问: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2.初中对速度是如何定义的?1.学生能提出两种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找到统一的标准,得出速度的表达式。2.学生能回忆起公式。效果较好,比直接给出定义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用心爱心专心二:平均速度1.得出的定义和公式,强调的概念和定义与初中的V形似而神不似,S是位移而非距离。举例:一学生在跑道上跑一圈的路程、位移、平均速度分别如何?2.引导学生得出平均速度概念的意义: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3.指出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4.在讨论与交流环节学生在图上标出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后,引导学生得出利用坐标纸计算的两种方法:1直接测量线段的长度后用比例计算。2利用勾股定理求斜边的方法。5.引导学生思考:平均速度能不能描述物体任何时刻运动的快慢?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为瞬时速度的引人做好准备。1.计算同学在跑道上跑一圈的路程、位移、平均速度。体会平均速度与初中的速度的区别。2.引导学生推导1m/s=3.6km/h。3.学生计算奥运会上刘翔110m栏的平均速度。4.在图131坐标纸上标出四个的大小和方向,然后同桌两同学分工,各算两个的值。5.学生能很快回答第一个问题,对第二个问题虽然得不到答案,但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虽然教师强调了平均速度与初中所学速度不同。但学生对速度的矢量性理解较困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此环节学生完成起来比较费时,采取两人分工,各算两组的办法。教材中讨论与交流的最后一问:图中的哪一段描述得比较好?这样问不够严谨,除非特别强调是匀速率运动,教学中回避了这个问题。三:瞬时速度1.引人:以汽车长途运输为例,再次说明平均速度不能反映物体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必须引人一个1.以四人为一小组分工,各算一个平均速度,然后汇总。2.思考:以上哪个平均速度能比较接近物体在A为节省时间,仍采取学生分工最后由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汇总结果的方法。瞬时速度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教材不仅设置了讨论用心爱心专心新的概念———>瞬时速度。2.进入实验与探究环节,得出四个平均速度后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3.结合光盘H01113图用无限逼近的思想讨论公式=S/t中当t→0时,AB→VA,得出瞬时速度的定义。4.矢量性: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5.初中学到的匀速直线运动就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点时的瞬时速度?能得出更准确的数值吗?3.在课本上标出图132中A、B、C、D、E各点的瞬时速度方向。与交流环节引人,还让学生进行了实验与探究,意欲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