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走共同富裕道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我国目前在经济发展中不平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在保持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同时能客观看待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2)知道我国在正处在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努力的历史阶段,认同社会主旋律,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3)认同我国的政策方针,确立劳动光荣的观点,培养创新意识,努力学习,立志成才。2、知识目标(1)21世纪,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共同富裕的内涵,推动城乡区域发展。3、能力目标(1)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阅读理解本课基本内容。(2)提高收集、分析、研讨相关经济案例的能力。(3)提高正确表达能力,特别是关于共同富裕等问题的能力。(4)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判断的能力。教学重点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共同富裕。教学难点城乡一体化。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材料透视学生阅读教材中“老票证的故事”(课前布置学生向家里长辈了解改革开放前票证使用情况)、“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两则材料,思考:在改革开放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是怎样凭票供应的的,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阅读以上材料,观察自己和亲友家庭的消费生活情况(布置学生课前完成),讨论交流:改革开放为什么带来“社会财富源泉的充分涌流”?教师总结:1、当时我国是计划经济时代,各种物资短缺,供不应求,人民生活也不富裕,购买力有限。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相应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提供不同的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方面各有自己的优势。劳动、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让技术、管理、劳动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财富的创造是这些源泉共同作用的结果。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初步建立起来。2、市场经济的含义和作用含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作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经常就越有生机和活力,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就越大。3、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城乡和东西部地区协调共同发展,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双快发展。三、共同富裕造就大华西通过“共同富裕造就大华西”阅读,让学生讨论感受目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状。四、本课小结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五、布置作业查阅有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的资料。第二课时一、我理解的共同富裕学生阅读教材38-39页内容,思考:1.你认为上述发言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哪些说法是片面的?2.结合你所在社区情况说说自己对共同富裕的理解。教师总结:1、小山和小斌的说法是片面的,小欣和小华的说法是正确。2、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的内涵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内容上看,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从范围来看,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而是逐渐实现的共同富裕。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国家应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