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3)通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2.过程与方法:(1)运用历史材料,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实现历史情景再现,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2)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介绍与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吸取教益,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能力;(2)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课前知识梳理】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阵营和以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在中国的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1二、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年周恩来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第二年周恩来出访印度和缅甸时再次重申(2)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1)目的:为了和平解决和印度支那问题(2)内容: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3)特点: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4)意义:中国推动了会议的成功,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4.参加万隆会议(1955)(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发展等。(3)特点: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4)周恩来提出“”方针(5)意义:中国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与亚非国家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课堂问题探究】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材料二“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毛泽东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必要性?2(2)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就这些问题说说你的看法。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是必经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