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涵,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课前预习:(整合单元知识)新中国五十年外交概况时期外交成就新中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方针,建国初期,主要包括:“”、“”、“”。建国第一年,中国已经同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并确立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即原则。此后,中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积极发挥作用。70年代中国外交进行重大调整并取得突破性成就。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关系中的三件大事是: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中国与(国家)正式建交,1979年,中国与(国家)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改革开放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建设上来,开始实行。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对,维护,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际。中国在(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积极参与地方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如中国积极参与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答案:独立自主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17和平共处五项1971日本美国经济改革开放霸权主义世界和平联合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重点难点问题分析1.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目际及其内涵材料1邓小平说:“我们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在讲空话,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需要。因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真实的政策,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从材料1得知,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材料2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同七十七集团也建立了密切联系,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同他们的合作。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不应该成为发展国家关系的障碍。在国际交往中,我们绝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同样也绝不允许别的国家将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思形态强加于中国。我们这个原则立场,是绝对不会改变的。(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材料3邓小平说:“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流,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1能的。”从以上三段材料可得知,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独立自主,不结盟,坚持对外开放)2.新时期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表现联合国是当今国际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外交舞台,以下材料反映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多边外交领域里的部分活动:材料1:在1998年初的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中,江泽民主席曾数次与一些国家领导人交换信息,阐述中方的立场。中国同意安理会通过的对伊拉克武器核查的决议,但在在对安理会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并积极支持联合国的努力。材料1反映了中国(参考答案: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能得到公正合理解决)材料2: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参加了1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人员3000多人次。2003年外交部长李肇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会继续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应有贡献。材料3:1985年中国宣布单方面裁军100万,到1990年共裁减人远103.9万。1997年又裁减50万。2003年9月1日,江泽民在国防科技大学庆典活动时又宣告到2005年再裁减20万。材料2、3反映了中国(参考答案: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和裁军工作)材料4:针对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在多边外交领域以种种借口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的做法,邓小平倡导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