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功》说课稿一、教学分析作用: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2、课程标准解读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B.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C.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个符号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D.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2、过程与方法:A.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功的概念;B.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不像有些知识那样可以依靠直观认识为依托,因此教学中充分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是本堂教学的关键点,也是重难点。四、教法和学法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复习导入:(5')1、三种杠杆及优缺点;2、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与特点。发现:省力的机械费距离,费力的机械省距离。讲授新课:(20')表格1:拉力F移动距离S拉力与距离的乘积FSGhGhGhGh1/2G2hGh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发现了不管用定滑轮还是动滑轮,这个拉力与距离的乘积都是相等的,使用机械的效果跟用手提起一个物体的效果都是一样的,科学家发现拉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量,于是为了更好研究这个现象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功。那什么是功呢?功的定义是什么?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1.首先功是两个物理量的乘积。提问:哪两个物理量?(学生会很快回答是力和距离)那是什么样的的距离呢?强调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功的两要素物体做功就要必备两个要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二)、怎么样才算做功为了更好的理解功的概念我们来看一些实例(有做功)例子:吊车提货物、汽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行驶、神舟火箭发射上天那下面我们来看另外一些实例(不做功)例子:S=0:小孩用力推车车不动,小孩子搬石头石头不动;(劳而无功)F=0:一个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两个人推车一个有出力.一个没出力;(不劳无功)F⊥s:提水桶行走拉力不做功,人行走重力不做功(劳而无功)那你们讨论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是不做功的引导总结三种不同的情况。(三)、怎样计算功甲同学用20N的力推一个物体,推了6m远;乙同学用30N的力推一个物体,推了5m远。试比较甲乙两同学谁做的功多,那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功的运算我们来看一下功的定义,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那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距离功的计算公式:W=FS单位:J(焦)1=1J跟学生一起阅读信息窗的内容。利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表格1中的功(假定G=100N,h=3m)通过计算得到三者的功相同,得出结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六、小结(通过板书进行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