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2)通过探讨“一国两制”的含义、港澳回归的意义及原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合作探究的能力。(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过程与方法:(1)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2)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民族政策、各民族共同繁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难点:各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创设情景【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中国是由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的关系,以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为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中央政府实行各民族的政策。20世纪60年代初期,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中央提出实施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2、为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确切含义是。根据这一构想,我国分别从手中成功收回了,时间是;从手中成功收回了,时间是。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标志着我国在完成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3、“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毛泽东这话是针对问题说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方式解决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基础形成了“,”的对台基本方针。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离状态被打破开始于年。【作业设计】材料一: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2分)——温家宝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文选》材料三: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4日表决通过了《反国家分裂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4号令,公布了这部法律。这部法律自公布之日起实行。——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台湾与祖国分离。列强是通过哪一条约割占了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是在哪一事件之后?(2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前提和方式是什么?运用这一政策已经在什么时间解决了什么问题?(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认识。(4分)【板书设计】一、民族团结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三、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分组合作自主学习为主。就本节课的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下回顾:第一,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课本中提供的基础的历史信息。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和应用。第二,本节课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通过一些教学活动,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加深了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