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物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学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从学生身边的例子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探究教学奠定基础。教材分析:密度是第六章的一个重点,它反映了物质属性的概念,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建立的概念,为今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率等运用比值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可见密度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课时:1课时学情分析:学生在新的课程中听到到密度,会对其有一定的理解,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会遇到仪器的使用问题,所以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讲解,处理好怎样的实验处理效果最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2)过程与方法: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探究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感受密度的知识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价值。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资源:托盘天平,不同体积和质量的铝块和木块等实验器材,多媒体资源。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节课同学们已学会了使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质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一铜块和一木块,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我们如何区分哪块是铜块,哪块是木块?学生讨论,得出各种方法,引导得出可以用手掂下,看那个重(那个质量大),哪个就是铜块?教师提问:真的是如此吗?换一个比之前大的多的木块(大约50cm3)和之前的铜块(1cm3)做比较,木块的质量大。两个大小不同的铁块谁的质量大,它们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提出了几个疑问: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和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它们的质量和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展示交流,猜想。下面我们进行实验进行验证:实验验证,总结结论用以下几种物质,通过天平测量,体积测量,我们得出实验结果如下:学生活动:认真通过实验,画出图像,分析实验数据,展示交流结果。结论:1.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的,即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物理量物体质量m/g体积V/cm3质量与体积的比值m/V/g/cm3铁块179107.9铁块2158207.9铁块3237307.9铝块154202.7铝块2108402.7铝块3162602.7m/gV/cm30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例。2.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二.新课教学:1.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等,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物理学中就用密度(density)表示这种特性.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由密度定义可得到密度公式:密度=字母表达式为:ρ=m/V3.符号的意义及单位: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m——质量——千克(kg)V——体积——立方米(m3)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组成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1g/cm3=1×103kg/m3【注意事项】ρ=m/V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某一种物质的ρ(密度)值与m及V无关。物质的密度由物质的种类(本身特性)决定。4.学生活动:学生看小资料,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熟识水的密度,展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