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走进分子世界(2)》教学内容教材版本教学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课型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教学重点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教学难点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师: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物体、物质和它们的基本属性,今天我们来学习物质的结构。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说明:动画1:神州飞天内容:神州5号遨游太空,杨利伟向祖国和世界问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是浩瀚星空和DNA双螺旋结构、SARS病毒,展示世界的两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后定格课题:从粒子到宇宙走进分子世界,画面是太空背景中的原子结构模型,其中的原子核为太阳,电子为地球等,也是间接展示宇宙的浩瀚。这段动画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都有展示,体现了单元主题,另外从神州号到杨利伟,同学们都熟悉,有亲近感。由浅入深,步步为营。利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显微镜的使用一方面是光学知识价值得体现,同时也是对学生操作技能的一次检阅,教师必师:我手里有一杯染色的水,从外观上看是连成一片的,用吸管吸取少量的水,吸管里有一段水柱,(一滴滴的挤出),看到什么现象?师:一支粉笔可以折成两段、四段、八段……甚至粉末,这些粉末是什么形状。师:这些颗粒我们可以直接看到?但是颗粒是否可以分为更小的颗粒?它们又是怎样的结构?我们还能看到吗?师:下面我们看一下科学家是如何探索这些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领域的。投影:一种有效的科学研究方式。说明:动画2:研究方法内容:PPT展示一种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同时教师适当讲解,为下面的科学探究过程提供理论上、方法上的支持。师:其实刚才我说的粉笔问题就体现了这种探究方式的一个环节,你看是哪个环节?下面我们继续观察相关的现象。师:我手里这张纸上的彩色笔迹,你看是连续的还是断开的?师:而内部呢?你知道它是连续还是不连续的,你们能用肉眼观察到吗?师:直接用肉眼无法观察,那可以借助什么呢?师:请大家用显微镜观察一下炭笔的笔迹。说明:只能划一次,这样观察效果较好,另外学生要会使用显微镜,能迅速调节。师:将笔迹用实物投影放大,观察到什么?师: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师: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猜想一下师:究竟哪种猜想正确,或者还有其他可能,那么为了验证猜想,我们应该怎样做?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分组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实验器材:一包高锰酸钾颗粒和一个盛水的烧杯。实验要求:烧杯就放在桌子上既不要拿起,也不要晃动。高锰酸钾颗粒倒入水中的瞬间,立即开始观察,两位同学分工,一位同学从烧杯的上方向下观察,另一位同学从侧面开始观察,请注意变化的过程。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指导。体现人文精神。难点出现了,教师给学生合适的时间让它们讨论,猜想,不能代替学生完成他们应该完成的内容。为了降低难度,可以利用课件。说明:要求学生注意安全,友情提示:高锰酸钾有腐蚀性。师:我们来交流在这个实验中所看到的现象。师:水怎么变成紫色的呢?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色的过程。师: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说明:真的完全混合时间较长,可以用温水。师:由这个现象,你认为构成物质的颗粒有什么特点?师:结合现象解释一下师: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模型1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模型3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说明:动画2:三种模型师:你支持哪种模型?为什么?进一步探讨通过打比方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