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宏观性质的最小单位,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2)了解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4)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以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5)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科学家在探究微观物质结构时采用模型法的意义。【教学重点】分子模型、分子动理论、分子间作用力【教学难点】建立分子模型【实验器材】酒精、水、一端开口的直玻璃管、红墨水、热水、滴管、两个表面磨得很平的铅块、醋和酒精、NO2气体等【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分子模型实验:(1)用素描炭笔在纸上画一条线,用放大镜对这一条线进行观察,看到什么现象?(2)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变小。猜想:科学家们根据上述的现象,设想了三种物理模型。模型1: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模型3:固体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请同学们思考哪种模型能够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尝试解释一下。讨论:(讨论2分钟后回答)口头展示总结:(1)分子科学家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研究发现,物质的确可以分成十分细小的微粒,但如果一直的分下去,物质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如水分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失去了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已经不是水了)于是科学家们就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分子。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数量级为10-10m.(学生阅读书本相关内容)(2)分子模型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活动二:分子的运动实验:1.装NO2气体瓶子在下,空气瓶子在上2将等量的红墨水分别滴到等量的冷、热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学生讨论交流:归纳:说明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做为分子是运动的证据?讨论:学生讨论后进行如下回答。①烧好的菜一端上桌,香气扑鼻。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②将糖块投入到水中,糖块会溶化,说明糖的分子在运动。③在桂花树下可以闻到桂花的芳香,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④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说明分子在运动。总结: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着无规则的运动。活动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强调要将表面刮光滑,且要用力挤压。)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①一根钢条要将其拉伸是十分困难的,这说明钢的分子间存在引力。②两滴小水珠遇到一起就会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思考:既然分子间间有空隙,且分子间存在吸引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任何物体,但事实上,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为什么呢?讨论: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把关于分子、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认识称为分子动理论.活动四:(1)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阅读: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讨论:学生讨论交流物质状态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运动情况宏观特性总结:(2)纳米材料阅读:指导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并回答下列问题:①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②你所了解的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性质?交流:①1nm=10-9m②纳米材料有很多的特殊性能,如高强度、高韧性物质状态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运动情况宏观特性固态很小只能围绕某一点做振动有一定的体积,也有一定的形状液态比固体分子间距离大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运动有一定的体积,但形状不确定气态为液体分子间距离的十倍以上每个分子能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等【小结】五。【效果检测】1.下列实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湿衣服在阳光下被晒干B.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C.扫地时地面扬起的灰尘D.喷洒的消毒剂刺鼻难闻2.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这说明()A.分子间有引力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