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一中八年级物理上册《5.4.2细菌》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二、教材分析本章节,首先讲述了细菌的发现过程,然后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证实了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接着学习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螺旋状和球状;本节主要课通过“观察与思考”认识细菌的结构,并通过回忆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2、通过与植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2、通过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后,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三、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四、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观察法;讨论法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八、教学过程:情境导入PPT显微镜下的钉子导入新课“细菌”。钉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东西,哪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颗钉子上还有什么?学生回答。到底有什么,我们看PPT。课件显示电子显微镜下放大33倍、300倍、1000倍、30000倍的钉子图片。让学生观察得出,这不仅是一个钉子,还有很多细菌,说明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讲述新课过渡:既然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能看到他吗?谁第一个发现了细菌?细菌是什么样子的?一、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8-60页内容,归纳细菌发现的过程,以及细菌的形态独立完成学案上的(1——4题)2、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结果:(师提醒:注意在重点部分做上记号)(1)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显微镜(2)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3)巴斯德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以及提出了保存啤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我们现在喝的酸奶就是用巴氏消毒法制作的。另外他还提出了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由于巴斯德在微生物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把他称为“微生物学之父”。(4)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小到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同时,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细菌的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3、师总结,PPT展示:(1):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发现细菌。(2):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原来就有的。(3):细菌的个体很小,有球状、杆状、螺旋状二、合作探究(细菌的结构和细菌的生殖)(一)、细菌的结构师: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呢?相同吗?我们以杆菌为例,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案上的几个问题:(1)细菌有哪些结构组成?(2)试回忆植物细胞的结构,比一比细菌与植物细胞有什么异同?(3)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生小组讨论,完成任务)师生合作,得出结论:(1)细菌的结构生归纳出结构后,师给予提示:提示1:细菌内只有DNA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提示2: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2)比较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生填表后师归纳:相同点: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不同点:植物有细胞核、叶绿体和液泡而细菌却没有(3)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二)、细菌的生殖师: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