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怎样测量电压。2.知道串联电路及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并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3.知道什么是电阻,电阻的单位是什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4.知道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变阻器的作用,能正确地连接和使用滑动变阻器。5.熟练掌握欧姆定律,能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测量导体电阻的一般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本章系统的复习,培养学生一般的归纳和概括能力。2.通过学生共同的活动和练习,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概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和兴趣。教学重点:欧姆定律及欧姆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本章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教具准备:包含思考题、学案、例题和习题的课件。教学过程:一、学生围绕教师展示的思考题,构建本章知识网络。多媒体课件展示思考题:1.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2.0.2V=kV=mV。200Ω=kΩ=MΩ。3.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认为怎样才算合理选择了仪表的量程?4.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包含哪几个要素?在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的活动中,你得到了哪些重要结论?5.说出你对电阻意义的理解,一个电阻丝不接入电路,它有电阻吗?6.半导体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应用?请你说出超导体一旦大规模应用将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举出两例。7.请你说出滑动变阻器的主要结构、接线方法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并举出生活中应用它的两个实例。8.尝试用欧姆定律解释:(1)短路为什么对电路有危害?(2)用电器为什么要工作在额定电压下?(3)为什么人体接触高于36V的电压就会后危险?(4)怎样测一段未知电阻值的电阻丝的电阻?需要哪些器材?怎样提高测量准确程度?二、在学生看书、讨论、回答思考题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本章知识网络。(见学案)三、典型例题讲解:例1、如图所示,小明所在的学习小组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时,通过实验测量得到了如下一组数据:UAB=1.9V,UBC=2.1V,UAC=4V。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小组交流时,同组的小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三次实验的测量都没有超出电压表的0~15V的量程,小明就没有必要像刚才那样,分别使用0~15V的量程。如果你是小明,应该怎样回答小娟的问题?简析:电压表的量程要合理选择:如果选的太小,使得用电器两端的电压超出了电压表所选量程,就有可能烧坏电压表;如果选的太大,虽然不会烧坏电压表,但由于大量程的分度值较大,将不利于精确测量。选择量程前需要预先估测测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值,再合理选择。如果预先无法估测,可以采用试触法,即将电压表的一个接线柱与电路相连,再用电线接在另一个接线柱上,手拿导线的另一个线头,快速接触电路,根据指针的偏转范围来选择合理量程。小明的做法既保护了仪表,又提高了测量精度。例2、甲、乙两地之间距离为L,其间铺设了由两根导线组成的电话线,每单位长度的导线(单根)的电阻为r(r的单位是Ω/m),乙处接有负载电阻。如果线路中途某处的两导线因绝缘层损坏而使导线相连,为了找出相连的位置,给你提供一台电压为U的直流稳压电源,一个量程合适的电流表。请设计一个方案查找出故障的位置。简析:如图所示,在甲端连上电源和电流表,假若短路点如图中所示,此时负载中没有电流。假设左边电路中电流为I,则导线电阻为:R=,导线总长为:L/=,短路点距甲地距离为:S=。例3、有一种“220V15W”的家用电灯泡,用实验的方法测得它正常工作时灯丝电阻为3227Ω,而刚通电时它的电阻却是310Ω。请根据以上数据分析,为什么家用电灯的灯丝电阻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再说一说:为什么不宜频繁地开关电灯?简析: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外界的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只与导体本身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温度越高,导体的电阻越大。本题灯丝的电阻变化的原因就是在刚开灯时,灯丝温度低,电阻小。而工作一段时间后...